日前,北京市体检中心发布的《2011年度北京市体检统计资料报告》显示,当年参加高招体检的75256名考生中,完全合格的比例只占13.39%。更让人担心的是,高考学生的超重和肥胖人群继续增加,已经占到了体检总数的24%。
高中生体质的持续下降,原因是多方面的:课业负担重,锻炼时间不足,休闲方式增加等,不一而足。高考压力之下,高中体育正面临巨大的困局。在困局中,需要冷静的观察与思考,更需要求变的探索与努力。“少年强则国强”,学生的体质,关乎国家的未来。
高中生体质持续下降
虽然目前学校推行“每天锻炼一小时”,但留出了锻炼时间,却无法保证锻炼质量
对于北京市高考学生的体检结果,体检中心负责人认为,超重和肥胖学生数量居高不下,与目前青少年活动量比较少直接相关。除了学校的体育课,学生们回到家以后基本在家写作业,很少参加户外活动,难免体重超标。
2007年,《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正式发布,并开始在全国开展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推行“每天锻炼一小时”,以保证孩子们在校园里的体育活动时间。5年过去,如今政策“落地”情况不容乐观,而且仍然无法遏制学生身体素质每况愈下的势头。
对于学生的体质变化,老师们有着深刻体会。济南一中副校长赵娟说,学生体质的下降应该是普遍现象,比如近视眼的发病率,一些班级能达到90%。“在高中这个关口,这的确是没有办法的事情,都想让孩子休息,但有一种无形的压力推着学校、家长、孩子往读书升学上靠,其他方面的时间自然就会被挤压。正是生龙活虎的年龄,孩子们对体育活动很渴望,但我们不可能一个月开一次运动会,每天都上体育课。”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在高中课堂上,体育课的位置“很尴尬”。一方面,学生要通过高中体育会考,跑、跳、投三项科目成绩都要及格,否则拿不到高中毕业证书。于是,高中体育课基本就成为应付会考的训练课,学生们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可以想见。另一方面,越来越重的课业负担挤占着学生体育课和活动时间,即便在时间上不打折扣,锻炼的实际效果也难以尽如人意。一位高中老师说:“以前高考是冲刺1年,现在是冲刺3年。”在紧张的冲刺中,体育自然沦为可有可无的配角。
目前,北京市高中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内容包括每周两节体育课、一课时的课外活动和每天约30分钟的广播操。但是,活动的强度和效率,均缺少系统科学的监管与测评。留出了锻炼时间,却无法保证锻炼质量,这是高中体育存在的突出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