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面孔”+粉红言情、暗黑童话+价低质糙 ——儿童图书市场乱象调查
新华网天津4月3日新媒体专电(记者朱天骄) 《安徒生童话》陪伴一代又一代人度过了童年时光。4月2日是丹麦儿童文学大师安徒生的生日,同时也是一个专属于小朋友的节日——“国际儿童图书日”。
2日,记者先后走访了天津图书大厦与天津图书批发市场这两个当地最大的图书交易场所。天津图书大厦的三层是儿童读物专区,其中,“儿童文学名著”区由3组十余米长的书架组成。“现在连小学生都看‘言情’了!”一位女高中生拉着同伴的胳膊激动地说。她身前的书架上摆放着十几本言情、恋爱题材的“儿童文学”。“跟我们看的言情内容、套路都一样,只是把故事背景从大学校园换成了小学校园。”她边翻看边告诉记者。
相同的故事,相同的情节,其发生时间却被提前了十几年,是否可以称之为儿童世界的成人化?换言之,这些所谓的“儿童文学”根本就是由成人题材伪装而来的。
内容良莠不齐,是儿童图书存在已久的问题。许多儿童家长担心,孩子年龄小,心智还不成熟,容易受到内容不健康、导向不正确的书籍影响,危害心理健康,甚至有可能做出不当的行为。更有年轻父母直言,在他们上小学时报纸上就天天说要清除“口袋书”,要净化儿童图书市场,怎么十几年过去了还是没有净化?
记者观察到,这里许多图书的封面或血腥狰狞,或阴森恐怖,有些甚至带有强烈的性暗示。很显然,上述元素是不应出现在一本儿童图书中的。人们不禁要问,包含这些元素的书籍为什么能够出版发行,堂而皇之地上市销售?监管缺失,又应是谁的责任?儿童图书市场准入门槛低如此之低的现状是否应得到改变?
除去这些“时代感鲜明”的粉红言情与暗黑童话,“儿童文学名著”区的阵容都是一些几十年不变的“老面孔”。凡尔纳带着大家神游《海底两万里》,高尔基告诉小朋友们要像《海燕》一样搏击风雨。《繁星》下《春水》漾起,《呐喊》了十几年的儿童文学,如今依旧《彷徨》。“这些我小时候就看腻了,老面孔与二十年前几乎没有变化,那些乱七八糟的新书又不适合孩子看,希望这种状况可以得到改善。”王女士是一位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八零后母亲,来书店是想给小学一年级的儿子买几本课外读物。
记者又来到图书批发市场,这里的经营形式是一家一家的小型店面。正对着大门的通道内,两侧的店面纷纷挂着“考试”、“辅导”的招牌。一眼望去,仿佛置身教辅用书的海洋。
记者进入多家书店,发现绝大部分店面都是以经营辅导、考试用书为主。其中针对初中以下孩子定位的书籍,有幼儿英语、小学各科教材全解、小升初辅导练习等。数量仅次于教辅书的,是多种版本的被冠以“小学生”三字的工具书。如标准字典、成语字典、反义词字典等。
教辅用书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对象。一些家长认为,如果孩子遇到困难,教辅书的确可以帮助解答,但也担心孩子会直接抄书上的答案。“教辅书不应算作儿童图书,它们挤占了孩子的课余时间,也会令孩子产生惰性,依赖教辅书而忽视课堂学习。而且对孩子人文素养的提高、学识的积累没有任何帮助。”一些持批评观点的家长如是说。
这些名目繁多的辅导用书,大部分纸张质地很差,页面剪裁不整齐,印刷不清晰。其整体质量十分令人担忧。
记者向一位店家询问有无销量好的儿童读物,他向记者推荐了两本从国外引进的科普类书籍。这两本书与前述的教辅书一样,纸张、装订、印刷都存在一些问题,难免让人产生疑虑。
“来这儿买书就是因为便宜。”在门外一位小朋友向记者传授“经验”。低廉的价格背后是否另有隐情?
作为属于儿童与儿童图书的节日,国际儿童图书日本应是一个轻松愉悦,充满欢乐的日子。但一天的所见所闻,却让人无法轻松,也快乐不起来。
童真的孩子,或许还不明白什么是色情与暴力,或许还在对恐怖故事制造出的惊悚氛围欲罢不能。也或许,他们未来的人生轨迹,会不会因今日的感官刺激,而出现某些偏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