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象丛生,国学班有待规范
此前,有媒体曝出“女童在国学班被虐”,消息一出,公众哗然,无任何办学资质的“黑私塾”受到谴责。针对此类问题,相关部门进行了重点整顿。前段时间,在被称为“国学村”的北京昌平香堂村全面开查“黑私塾”,对没有任何办学资质的国学班一律停办,无资质办学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遏制。
然而,记者发现一些国学培训机构即便有办学资质,也依然存在师资无标准、教学内容杂乱等问题。
社会国学班招聘国学老师通常只要求“热爱国学”。记者于是以“国学爱好者”的身份前往应聘,对方说:“经过面试,如果国学水平不错,经过培训就可上岗。”“面试”始终,他都没有询问记者有无资格证书、有无传染疾病等,对师德师风更无考察。
记者还发现国学私塾均没有统一教材。有的使用从市面上可以买到的读物,老师自主进行讲解;有的机构则自己编写教材。记者了解到,这些教材对国学所讲究的“版本”并无多大理解,对内涵的阐发也各有“特色”,有些像礼仪培训,有些离题甚远,有些则“无所不包”,凡是跟“文化”沾边的东西都被纳入进来。
对于高校的国学研修班而言,课程架构宏大,而授课时间有限,导致形式大于实质。比如,某研修班的一门课程包括:儒家精神解读、《道德经》精读、《金刚经》品读、《孙子兵法》与现代管理等。一名国学教授谈道:“这些内容拎出一项在大学里都至少需要一个学期来学习,但研修班只要几十次课就全都解决,难免走马观花,流于形式。”
“其实很多东西就是了解个大概,真正学进去的不多。主要是许多公司的老总都在学,课听不听无所谓,但是得报这么一个班,才会显得‘合群’。”一名学员向记者透露。
由于国学研修班的老师大都只研究经典,没有实际管理的经验,所以经典讲解和实践运用难免“两张皮”,学员讲道,“听起来‘过瘾’,做起来就往往不是这样了。”
另外,有些课程还教授“为人处世的算计”,甚至包括一些封建落后的东西,与传统文化精髓南辕北辙。
以上种种问题,暴露了国学培训领域发展的不成熟。
“民间国学书院的兴起,对现行教育机制是一种冲击与挑战,是市场化的选择,但市场也须规范,目前来看,相关规章制度的完善十分紧要和迫切。”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原副院长袁济喜教授说,“师资的参差不齐、教学的多样化,既是教育规律的一种体现,也要善于引导和规范,要使家长们愿意让孩子来学国学,又要让孩子健康学国学、学到真国学。”
“至于国学研修班,对其进入纯粹的学术境域不要寄太多希望,我们只能尽可能地提高授课质量。”袁济喜教授认为,“高校办国学班应当有‘义利兼顾’的办学理念,应当有大致成熟的课程体系,对于那些骗取钱财等不良现象,应当设置投诉与受理渠道,由制度和法律来监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