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科技馆走进北京市第二十中学。
北京教育系列调查之一
师资不足 设备昂贵 无缘考试
近日,个别区县大力推进科技教育,使社会关注度再次聚焦。然而,北京晨报记者在调查中发现,本市部分学校科技教育形同虚设,甚至不乏为“应付”教委工作不得不开展科技活动。科技课在北京一些学校缘何成了“鸡肋”?
吐槽:科技月有点头疼
对于海淀区某学校而言,科技月“着实有点头疼”。据该校主管科技教育的张主任介绍,每年科技节活动通常“以点带面”,专业性及深入度都“蜻蜓点水”,只为烘托全区科技月氛围,“应付了事”。问及原因,张主任无奈地说道:“平时学校的科技教育就可有可无,科技月又能展示出什么‘像样’的科技教育成果呢?”
现状:学生老师没兴趣
常主任是某普通中学科技教育负责人,用他的话来说:“开展科技教育可没想象的那么简单。”他告诉北京晨报记者,目前,学校针对初高中年级制定不同科技教育课程方案,初中年级学生为兴趣小组,高中年级学生为选修课。“除非真对科技有兴趣,否则很少会选择这类课程”;高中学生选修课多设于高一年级,科技课程仅占其中少部分,高二、高三年级因课业负担较重,选修课也相应减少,因此,接受科技教育的时间更是少之又少。
“不仅学生没兴趣,老师也‘不感冒’是学校科技教育举步维艰的重要原因之一。”常老师坦言,多数教师受学校理念、工资绩效、硬件设备等因素影响,不愿开展科技教育。“即使有人愿意,也都是凭一腔热血,做无私‘奉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