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调整优质教育资源分配模式
事实上,随着舆论对“以权择校”“以钱择校”问题的反感逐渐为决策者关注,提高“就近入学”比例,已非首度被纳入教育部义务教育招生工作的重点。
在2014年,教育部便曾下发《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做好小学升入初中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的实施意见》和《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重点大城市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的通知》两项文件,试图以“就近入学”原则,作为优化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增强学生受教权益公平性的抓手。
为使“就近入学”原则得以顺利落地,降低家长和学生的择校冲动,促使各城市内义务教育资源分布的情况更平衡,在去年由教育部发布的前述两个文件中,还提出了多项配套方案,包括试行“学区化办学”、推进“学校联盟或集团化办学模式”、逐步减少特长招生、实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将不低于50%的优质高中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等具体工作指向。
在教育部的督促下,各个具代表性的大城市纷纷出招。例如在北京,在去年一年间,通过组建由优势学校牵头,将师资、课程、教案、场地等教学资源,整合共享给一般学校的教育集团(或联盟、协作区、集群等),目前已有约200所初中及小学被纳入了资源共享的平台内。根据北京市教委公布的数据,2014年北京市的小学就近入学比例达到93.7%,初中就近入学比例则为76.82%。
此外,北京市还针对城区内的20所热点小学、31所热点初中进行重点监控,绘制“热力图”。在北京市取消了特定机关与学校“共建”等入学渠道后,2014年和2013年相比,被重点监控的20所热点小学中,学生采取“非就近入学”等其他方式入学的比例,已由36.78%下降至6.44%;而在城内六区的各初中,学生采其他方式入学的比例,则由10.24%下降为2.36%;其中,被重点监控的31所热点初中,这一比例则从20.82%下降为7.4%,改革成效颇为明显。
北京市教委还表示,2015年北京全市的特长生招生比例,将在2014年的基础上不予扩大。此外,今年北京市还将会建立统一的“义务教育入学服务平台”,将适龄儿童少年的入学信息进行统一登记,并与公安户籍系统联网。一旦在审核入学资格时,发现儿童的年龄不足、户口信息不符等情况,系统就不会受理,以此限制跨区、跨片择校等情况。
至于在上海,除如北京施行热点学校牵头的集团化办学外,为防止对“学区房”的炒作,上海静安区还已开始实验“一个门牌号、一个居住户,五年内只接收一名学生”进入小学的作法。此一作法,还已被上海市教育主管部门鼓励各区县加以参照,以遏制有人买房入学后随即转手卖房的炒作投机行为。但虽然同一住户内每年皆有新生入学,对一般家庭而言并不符合常理,“五年内只接收一名学生”的门槛对多数家庭或不构成影响;但如果存在计划外生育、或开放“单独二胎”后,夫妻于五年之内连续生育等情况,则此一措施能否对特定家庭予以变通、特案处理,仍待观察。
而在广东,广州市教育局副局长江东则在今年的广州市两会上透露,广州市规划的每个学区内,都将拥有五到六所水平相当的初中。至于“谁先选,谁后选”,则就要看积分而定。评定积分的指标则包括学生在该学区内居住的时间长短、户口迁入的先后顺序、或房产是属于孩子父母名下,还是祖父母名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