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深圳,根据深圳市教育局于2015年初发布的《关于义务教育招生工作指导意见》中则提出,要从今年起积极探索“大学区招生制度”。而市内的各区则可依据“相对就近、教育均衡程度相当、学校相对集中、九年一贯对口”等要求,以社区、街道等为片区,设置所谓的“大学区”。家长则可自愿在学区内,为子女报读两到三所学校,再按志愿次序和积分高低依次录取。
至于积分评比的项目,则包括学位申请人家庭的户籍类型、住房性质、入户时间、居住年限、缴纳社保年限或纳税年限、计划生育情况等。最后则要作到积分项目及标准公开、积分结果公开、学位安排公开,以增强透明度和公信力。
然而,探索所谓的“大学区”制度和学区的内资源整合,或许可以缓解市域之内不同学区之间的教育资源差距;但依据家庭积分情况来评定报读学校录取顺序的方针,却又难免造成同一学区之内,出身于不同处境家庭的不同学生,在入学时遭逢实质机会的不平等。
效率难题
针对教育部订出将大城市内小学“划片就近入学”比率拉高到100%的目标,全国人大代表、广东中山纪念中学校长贺优琳却担忧,如果没有先达到使片区内“每间学校都一样好”的前提,那么要求100%的就近入学,反而会造成另一种不公。
贺优琳解释,如果一个地段或片区里,就是没有足够好的学校,但“孩子很优秀,家长心里也不服气”,那么只能无奈地将孩子送去高端的民办学校。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期间,贺优琳就曾表示,当“每间学校都办得一样好”、“每个学校都有好老师”等条件尚不具备时,就让所有人都必须就近入学,这相当于是一种“懒政”。他在接受《广州日报》采访时还说,“如果真的做到了,家长就不会舍近求远、不惜代价、省吃俭用、勒紧裤带把孩子送到另外一个好学校去”。
杭州师范大学副教授王强则担忧,即使实现了所有适龄儿童的“就近入学”,也未必能达到“平等接受义务教育”预期效果。因为,以城市地理空间作为基本划分逻辑的学区制和“划片就近入学”方案,很有可能因市内各区的条件不同,而衍生出“学校生源阶层单一固化”、“加剧社会阶层分化”,不利于社会融合,等不少国家均曾经出现的弊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