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区治理仍待完善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要落实好“划片就近入学”的政策,还需要完善学区的治理和学位的公平分配。
熊丙奇建议,应在各个学区内组成由教育部门官员、人大代表、各校领导、教师和家长代表、社会公正人士组成的“学区教育委员会”,使学区制的意义不只是划片入学的分界线,还能由各个学区自行承担起监督招生方案实施、确保过程透明公平、监督政府拨款等职能,并推动将学区内各校的资源分配逻辑,从常见的“锦上添花”转向“雪中送炭”的模式,如此才能使“择校情结”获得真正的缓解。
就近入学,是国家写入《义务教育法》的重要承诺。在《义务教育法》的第十二条明文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在户籍所在地学校就近入学”。
但是从建国以来,除了在“文革”期间,关于设立重点学校的思路遭到批判之外;在其他大多数时期里,在全国、省、市、县各级兴办层层迭架的重点学校,“办教育要两条腿走路 ,既注意普及 ,又注意提高”,都已成为政府在办学资源有限、人才需求急迫的背景下,教育部门长期配置资源的一种惯性。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当现实中各地义务教育体系的重点和非重点学校之分野,仍实质存在的情况下,要说服大多数学生和家长完全放下择校冲动、接受“就近入学”的方针,并非一蹴可就。
当局除了须确保在同一学区内,学生入读不同学校的电脑派位、积分评比或其他分配机制能使人信服外;更关键的则是将推动“划片就近入学”的核心初衷,从“便于政府办学”转移到“便于学生就学”的思路上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