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这个学期开始,作为送给100多万中小学生的开学大礼,市教委联合12个部门启动社会大课堂活动,包括故宫、颐和园等在内的上千家社会资源单位,今后都将免费或优惠成为中小学生上课的课堂。据悉,如此大规模地整合社会资源为学生所用,在全国都不多见。但是,社会资源单位要想真正成为学生没有围墙的“课堂”,还有很多路要走。
●首批481家单位半数免费为学生开放,故宫、颐和园等将成为“课堂”
“社会大课堂正式启动后,首批481家资源单位包括故宫、颐和园、国家大剧院、首都博物馆等向学生免费或优惠开放,它将惠及全市2000余所中小学和职业学校、100多万中小学生和千万个家庭。”市教委主任刘利民说,“学校将有序地组织学生走进大课堂:教师和学生可以从大课堂中找到相适应的教育教学内容,家长和孩子一起走进博物馆;农村的孩子到城市的博物馆去进行研究性学习,城市的孩子到农村去感受新农村建设的成就。”
为了让社会大课堂发挥作用,全市已经将这项工作纳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纳入学生卡管理系统,并和中小学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结合起来。“各区县都将探索并指导学校建立起有利于鼓励学校、激励学生开展社会实践的多元、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和管理运行方式。”刘利民主任说,“凡有条件的学校都能够每年有计划地利用实践活动的课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安排一到两次走进国家大剧院、博物馆等社会文化场所的活动。”
根据市教委联合本市12个部门的“社会大课堂”规划蓝图,未来三年内,社会大课堂将集纳遍布18个区县的千余家资源单位,涵盖社会、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面向学生免费开放的约占到一半,优惠开放的占一半。2009年将开设网上虚拟博物馆,进一步拓展学生学习活动的空间,为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供良好条件。到2010年,形成较为完善的资源信息系统和活动管理系统,实现千余家资源单位服务中小学生实践活动的目标。
●鼓励社会单位成为真正的“课堂”,社会实践活动纳入学校必修课程
为了能将社会资源单位演变成真正的学生课堂,不少区县教委和学校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学校必修课程,结合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积极推进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从校园小课堂走向社会大课堂。
宣武区70%的中小学开设了校本德育课程,既有宣南文化、天桥文化、琉璃厂文化、大栅栏文化等体现区域特色的内容,也有心理健康、法制、职业道德教育等课程,还有走进博物馆、走进剧场、茶艺综合时间等实践体验类课程。顺义区则从行政、科研、教研紧密结合的三维支撑系统下,把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和研究性学习作为课程建设的三大重点。门头沟、怀柔等积极开发以爱家乡为主题的系列校本课程,让学生们把课堂从学校延伸到田野、山间。
今年,市教委将拿出1000万元专项资金启动这项工程,用于市级平台的管理运行、支持区县引导性投入,特别是对农村学校的倾斜性投入等,各区县也要加大经费支持力度。刘利民称,社会大课堂的利用程度,还将作为学校、区县素质教育、均衡教育开展评价的重要依据,“包括校本课程、综合实践课程,都将要求老师把课堂从学校搬到社会资源单来上,这也是本市中小学教改的大方向。”刘利民主任表示,有些课程学校必须组织学生到社会资源单位完成,这也作为学校或者区县实行素质教育考核的一个重要指标。
据悉,本市正在推进的中小学新课改规定,小学3年级至高中3年级开设综合实践活动必修课程,北京市规定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在小学3-6年级、初中7-9年级均为140学时。高一、高二研究性学习各108学时,高三第一学期研究性学习54学时。高中阶段学生每学年应参加不少于1周的社会实践,三年累计参加不少于10天的社区服务。
●社会单位要想成为没有围墙的课堂,目前还有许多拦路虎
包括北京天文馆、中国科技馆、国家大剧院等社会资源单位即将成为学生的社会大课堂,受到了学生乃至老师、家长的一致赞扬。但是,来自《北京市中小学生社会实践资源状况调查报告》却显示,社会这座没有围墙的大课堂要想真正发挥作用,目前还存在许多问题。
学生参加社会活动的实践受到制约。目前,应试教育没有得到根本转变,中考、高考等各类考试制度没有相应变化的情况下,学生的课业压力很大,教师、家长都担心参加实践活动会挤占学生的课堂学习的时间,影响学习成绩。
缺少长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经费支持。一是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需要的经费,主要为交通、必要的门票等费用,对远郊区县的学生显得更为突出;二是资源单位如果免费向学生开放,则出现公益性与缺乏必要经费支持的矛盾,包括设施设备维护、网络信息技术基础等成本费用。
学生社会实践安全问题的配套政策滞后。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受到交通费用、安全等客观条件的限制。安全问题也是教师和家长共同关心的,很多好的资源、好的活动由于学校担心承担安全责任而不能得到充分利用,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不能充分开展。
社会资源单位服务人员的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社会资源单位组织学生实践活动需要专人负责指导学生实践活动,多数资源单位没有设立专为学生服务的工作人员和指导教师,资源单位指导、开发适宜学生实践活动的人力和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市教委主任刘利民指出,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段时间以来,我们的学校教育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忽视学生实践能力锻炼现象,学生课内外实践活动开展普遍不够。这些影响了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全面的发展。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加强学生课内外实践活动体现了教育改革的方向。”刘利民主任说,“这有利于扭转智育第一的不正确教育观念,有利于引导学生坚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加强思想道德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
●记者手记●
“社会大课堂”应当全部免费
开学第一天,在首都博物馆,中小学生在这里学习古代射礼、表演京剧、研习绘画等,开启了全市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第一课。首批成为社会大课堂的481家单位半数为学生免费、半数提供优惠。
作为对中小学生素质教育重要的环节之一,社会大课堂无论从它的立意以及将来产生的结果,无疑都是人们期望的那种好。但是,如果社会大课堂不再继续完善下去,社会大课堂将成为水中的月亮,看着好看,其实无用。
在这里,急需要解决的是社会大课堂能否全部对学生免费开放的问题。为什么呢?只要涉及到费用,人们就会先做“值不值得去”的选择。在这样的选择中,必然会有很多人因为费用而放弃了“去接受教育”。一个国家的发展靠什么?靠的使用自身璀璨的文化、辉煌的历史等激励教育后人。如果因为一点费用问题,他们不去接受这样的教育了,那么它们民族的归属感、自豪感也就淡化了,其结果必然导致发展动力的不足。
个人认为,这些社会资源单位,尤其是公办的、国有的都应该向学生免费开放。因为,无论是故宫、颐和园、国家大剧院,还是首都博物馆、北京天文馆等,都是用学生父母的纳税钱维护和保养下来的。按理来说,孩子就应该免费享受这样的文化熏陶。可是,目前仅有的对学生免费单位,也大多是已经对公众免费开放的单位,并没有因为他们成为对学生开放的大课堂而实行免费。单位是该盈利,但盈利的对象不应该盯着学生,尤其是承担着素质教育、民族自豪感教育的社会资源单位。(邓兴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