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9月1日北京市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正式启动以来,首批481家社会资源单位面向北京市2000余所中小学的100多万名中小学生免费或优惠开放。
如今,大半年过去了,记者近日从北京市教委了解到,这项工作的思路逐渐明晰,大课堂的课程开发初具规模,两级大课堂信息网站联通运转,全市条块结合的工作格局基本形成。
“可以说,北京市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的教育效益和社会效益已开始显现。”北京市教委主任刘利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政府主导,市级示范引领
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北京有着丰富的社会文化资源。这里名胜古迹、名人故居、大小公园、博物馆、纪念馆众多,还有一大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如此丰富的资源为中小学开展实践教育提供了有利条件。此外,2007年由北京市教委组织开展的一项调查也显示,许多中小学生都“希望社会和学校能够提供更多的实践和体验的机会”。
于是,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实际需要出发,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出发,从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出发,北京市在2007年下半年提出办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的构想。
市教委领导班子对这项工作的认识高度一致。刘利民说:“做好这项工作意义深远,党和国家有要求,首都基础教育改革有需求,社会资源单位有意愿,更是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迫切任务。”
但是,要做好这项工作,仅靠市教委一个部门是很难推动的,因为北京市的社会资源单位分属于中央和北京市多个部门管理。因此,市教委给北京市委、市政府打报告,争取支持。
北京市委、市政府对这项工作高度重视,协调市委宣传部、市人事局、市财政局等12个部门共同下发了《北京市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建设方案》,提出了3年建设规划。
市教委经过研究确定了这样的工作思路:政府主导,市级引领,区县为主,学校实施,资源单位支持。特别是在起始阶段必须发挥好市级引领作用。
何为市级引领?市教委德育处处长关国珍说,就是通过确立部分示范性市级课程资源基地,组织开发示范性资源课程案例,再加上市级专项支持经费等,引导区县和学校推进大课堂建设。
为了扎实推进这项工作,市教委成立了社会大课堂建设领导小组,并专门成立了“北京市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管理办公室”,全市18个区县也成立了相应的机构。
截至目前,北京市社会大课堂运行的基础建设基本完成。资源课程开发取得成效,已确立了44家市级课程资源基地,市级和区县教研部门开发的资源课程案例已达2000余节。资源单位已由市级480余家,扩展到市、区两级1200家。在市级1800万元支持性经费的带动下,2009年,北京市各区县投入的专项经费将达2600余万元。
区县运作,区域特色鲜明
位于北京市西北部的海淀区是教育、科技、文化大区,有着“中国硅谷”之称的中关村就坐落于此。这里有包括中科院在内的众多科研院所,还云集了北大、清华等一大批著名高校。
这些优质的资源为海淀区开展社会大课堂建设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我们与大学和科研院所合作,在中小学建立创新后备人才培养基地。”谈到海淀区社会大课堂建设,区教委副主任张凤华自豪地说。
另外,海淀区政府还以合作协议的形式,确定了联想、时代、方正、四通、北大未名、海淀创业园等大型高科技集团向中小学生开放。目前,全区20多所学校的7000多名学生到过这些企业。
像海淀区一样,目前,北京市18个区县都启动了区县社会大课堂的建设,并结合本地区的社会发展需求和资源优势,突出各自的区域特色。
东城区开设了“蓝天工程”博览课。西城区充分发挥其社区资源丰富的优势,组织开展学生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目前全区中小学社区志愿者人数已达 2000多人。崇文区由区教委、街道共同投资,建立了一批社会大课堂实践基地。朝阳区充分利用系统内资源,建设10余个地区教辅中心。
与城区相比,郊区县的社会大课堂建设更是颇具特色。地处北京市东北郊的平谷区,发挥区内“十六景”和“十二果”的特点,开发了以“知平谷,爱家乡”为主要内容的区本教材。昌平区发挥区内家庭教育协会健全的优势,以各校家长学校为阵地,通过家长会、家教讲座等争取学生家长对社会大课堂的支持。
房山、门头沟、怀柔、密云、延庆等区县在工作中体验到,大课堂平台扩展了偏远地区中小学生享受首都优质资源的渠道。“通过社会大课堂活动,让远郊区县的农村孩子走进城区,进入像国家大剧院这样的文化场馆,免费接受艺术熏陶,这是一件令人欣慰的好事。”刘利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