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征文通知发布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教育研究
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的体制化探索
2009-05-31  中国教育报  陶西平

字体大小:

  北京市市长在去年9月1日,新学年开始之时,亲自启动了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这是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

  传统教育倡导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知识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从而产生脱离实践的片面性。进入工业化社会以后的现代教育,倡导以社会为中心,以生活为中心,以能力为中心,实践中也产生新的片面性。因此,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教育充分汲取历史的经验,倡导课堂与社会相结合,教师教学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学习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从而,对教育功能与途径的认识更为全面,更为深刻。

  但是,学校教育经过多年的发展与完善已经体制化,参加社会实践也进行过多种尝试,但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的教育体制并没有真正形成。因此,北京市通过建设社会大课堂进行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的体制化探索,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学校教育长期存在的弊端就是脱离作为知识本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导致学生获取知识途径的单一性。社会实践的缺失使学生难于全面认识客观世界,包括对自然、社会、他人和自身的认识。在社会价值观念日益多元化的今天,由于缺少社会实践这一重要环节,学生毕业走出校园后,知识不少,常识却往往不多,会对很多社会现象产生迷惘,甚至产生道德困惑。脱离社会实践的教育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健康的心理品质,学生有在课堂上解答问题的能力却没有在生活中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没有在实际生活中的磨砺,学生也难以形成良好的心理品格,成为一个健全的人。

  造成学校教育脱离社会实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学校教育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形成了封闭的教育空间和沉重的课业负担,“片面教育”必然导致学生的“片面发展”。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中强烈的功名意识及对实践的鄙薄,也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的观念、学校的观念、家长的观念,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缺乏外在的社会氛围。信息化及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在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不少学生已经习惯于生活在一个虚拟的世界,而缺乏对亲身参与社会生活的关注。社会有着丰富的教育资源,但由于其归属不同,主管部门不同,主要社会功能定位不同,因此,面向学生服务的开放性也有很大的局限。

  面对教育事业发展提出的新课题,北京市在全市范围内推进了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的建设。北京市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搭建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平台,并在资源整合、体制保障、机制形成、网络建设以及校内外协调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

  课程资源的开放性需要由资源管理的统筹与协调体制来保证,而这种统筹与协调的职能只有政府才能充分行使。北京市市委、市政府以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远见卓识,引导各有关管理部门自觉承担起为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服务的责任,并将这种服务制度化,从而不仅使学生社会实践的条件得以充分保障,也使所有相关部门工作的社会效益得以充分发挥。

  开放的社会资源为教学充分利用,使之成为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宝库,需要有效地引导。为此,北京市的教育行政部门做了大量的工作。一方面,建立畅通的信息渠道,既可以使师生通过手册、网络,迅速了解各类场所的相关信息,又可以了解所有的社会资源与校内课程之间的联系,以便于师生进行选择;另一方面,重视激励机制的建设,既有对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表彰和奖励,又有各相关场所对学生甚至家长的免费或优惠政策,从而调动师生、家长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当社会向学校敞开大门以后,学校和教师就成为使社会真正成为大课堂的关键因素。正确的、全面的教育观会使学校和教师以此为契机,引导学生走出校门,到广阔天地去拓宽视野、锻炼才干、健康成长。当然,错误的、片面的教育观也会使学校和教师仍然无视甚至阻碍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北京市把社会大课堂的建设作为转变学校和教师教育观念的重要平台,通过广泛的宣传与学习,通过认真的交流与研讨,使社会大课堂正向着一种新的教育体制前进。

  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的体制化探索是一项艰巨的工程,但唯其如此,所有沉睡的教育资源才能被激活,学生健康成长的天地才能更为广阔,新的更具活力的教育体制才能逐步形成。(作者系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学校功能不能无限扩大,学校教育的本质功能是什么?
· 培养大师靠学校?这是对学校教育功能的过度放大!
· 互联网与面向未来的教育:智能化时代的学校教育
· 学校教育的目标是要让绝大多数学生受益
· 中国官方给学前教育开十"药方" 剑指"入园难"
· 委员: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应结合 勿急功近利
· 学校教育“圈”入人工智能时代
· 在线互动课堂,学校教育怎么用?
· 课程,如何“留住孩子易逝的好奇心”?
· 张志勇:“家长教育”是学校教育资源的富矿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