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评介
陶行知:学校德育应注意三大问题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刘巧利
陶行知是我国近现代的著名教育家,他的生活教育论为人们所熟知。他对学校训育工作也非常关心。陶行知所言的训育,大体也就是今天我们所讲的德育。
推荐内容>>教育无个性,焉能培养学生灵性
推荐内容>>教育歧视事件连发 学生人格谁来维护?
推荐内容>>教育乱象源于功利主义的教育倾向
早在1926年南京中等学校训育研究会成立之时,陶行知就专门讲了学校德育的三大问题及其解决办法:一是打破“宽严”问题的局限,从德育的本真出发考虑学校德育工作;二是避免德育工作者的消极作用,发挥其积极作用;三是打破德育与教育分家的状况,德育与知识教育等紧密结合。
陶行知认为,当时学校德育工作者多用“宽严”的观念来开展学校德育工作是很片面的。他说,“历来办学的人谈到学生品行问题就联想到宽严的观念。从前学校一味盲目的压制,近年学校一味盲目的放任,都是不应该走的错路。”他认为德育问题不是笼统的宽严问题,不能拿一个笼统的宽严观念来制裁学生,专在笼统的宽严问题上做功夫是寻不出什么条理来。“希望担任训育的人,第一要打破宽严的观念,要在宽严以外去谋解决。”打破宽严观念后,要树立的是德育的本真思想:“真正的训育是品格修养之指导”,真正的德育就是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品格。这就好比学校德育的指南针。以此为出发点,教育者要在“事”上去指导学生修养他们的品格。
学校德育工作者要丢开判官的面具,以积极平等的态度培育学生。陶行知认为,当时学校德育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德育工作者的消极作用。这表现在“他们惯用种种方法去找学生错处。学生是犯过的,他们是记过的,而对学生的实际存在的问题困难漠不关心”。陶行知强烈呼吁,“希望今后办训育的人要打破侦探的技术,丢开判官的面具。” 要防止德育工作者的消极作用,发挥其积极作用。德育工作者要与学生做朋友,共生活,共甘苦,积极地引导学生按照一定时空下的正当性去做事、生活。进而,陶行知呼吁德育工作者还要发挥同伴群体的积极作用,“最好还要运用同学去感化同学,运用朋友去感化朋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