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刚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教授,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常务理事。研究方向为社会学、教育基本理论、课程与教学论。主要编著《中国教育大系·课程论卷》、《比较教育视野中的“一流教育”目标》等。
“建国以来,中国大学先学苏联模式,系科分割非常细致,后来又借鉴美国模式,教学、科研、服务相结合。”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吴刚直言,“中国大学经常纠缠于政治与学术之间,而且每个大学都希望成为‘中国大学’,追求大而全,却忽视突显自身特色。”
按教育规律办学
在吴刚看来,中国大学目前最大的两个问题,出现在20世纪末的大学改革之中——一是大学的兼并,二是大学的圈地运动。
“这两件事给中国高等教育带来的弊端远比带来的利益要多。”
吴刚认为,大学的兼并本身是一个人为的过程,没有考虑大学自身的发展规律、发展模式、优势与缺陷。“很多非常好的大学,本来已经有很好的品牌,专业性很强,兼并后就成了一个默默无闻的学院。”
对此,吴刚觉得很可惜:“兼并使得原本具有活力且具有声望的大学,一下子被消灭掉了,看起来兼并后的大学体量增加了,但并没有带来新的活力,也没有带来富有生命力的创新。”
所谓的大学圈地运动,即大学新校区建设。“其结果,就是使大学丧失已有的文化优势。”吴刚表示,“老校址凝聚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历史积淀,积淀的点点滴滴给人以回忆、给人以向往、给人以遐思,但到了新校址后,所有这些都消失了。”
而且,新校区往往都设计成工厂式建筑,这让吴刚尤其反感,“这是很可怕的现象,大学文化沦为了企业文化”。他说,企业是没有生命力的,企业靠产品,产品稍纵即逝;大学靠文化,而文化需要积淀,需要传承。文化一旦破坏,很难重建。
吴刚认为,大学是城市精神的象征。可那些渐渐远离城市的新大学,对城市的影响也越来越微小。远离社会生活的大学生,就像被圈养的一批人,无法直接接触社会现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