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校连着大民生
——关注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特别报道综述
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关注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特别报道
■本报记者 柯进 高毅哲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和人口自然出生率的下降,农村人口在逐年减少,大量农民工子女进城读书,我国广大农村中小学普遍出现了生源不足现象。2001年,国家启动实施的农村教育布局调整,对于改善农村办学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帮助贫困农村地区学龄儿童较好地完成义务教育,产生了积极作用。然而在一些地方,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却在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老百姓之间引发了诸多观念、认识、感情和利益等方面的矛盾。
当前的农村教育布局调整究竟遇到哪些难题?存在哪些误区?今后的农村教育布局调整到底何去何从?本报记者深入浙江省缙云县大洋镇和广东省清远市等地调查中小学布局调整情况。8月9日,本报开设《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关注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特别报道》栏目,截至目前,已刊发调查篇、交流篇、对策篇和经验篇等共14篇。报道刊出后,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反响。不少地方教育部门有关负责人、专家学者等就此展开分析,众多读者纷纷向本报来函来电,畅谈感受和建议。在中国教育新闻网开辟的专区里,网友们也踊跃发帖,建言献策。
相关报道:关注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把群众满意放第一位
相关报道:关注中小学布局调整:过度集中办学不利学校管理
相关报道:关注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一定规模的村小应保留
相关报道:关注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布局调整要尊重民意
相关报道:关注农中小学布局调整:服务百姓是布局调整灵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