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实践育人合力
社会实践育人的本质就是通过实践教育活动帮助学生将接受理论教育获得的知识转化为自身能力。这种能力包括应用理论知识、动手解决问题、团队协作、自主创新等多方面。可以说,社会实践活动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地结合起来,需要高校各部门特别是教学部门与学生工作部门携手合作。
长期以来,社会实践被作为“第二课堂”的组成部分,简单化成“学生活动”,使得实践活动缺乏课程体系设计和教师指导,制约实践教育功能的发挥,严重影响了其质量。要切实改变这一状况,必须要依托教学部门,将社会实践纳入教学体系,鼓励教师参与指导实践活动,学生规定学时学分,教师参与指导社会实践计算工作量,更加系统地推进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要充分发挥学生工作部门的组织优势,实现社会实践全覆盖,动员和发动每一个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最终促使学生在接受实践教育过程中实现自主教育和自主发展。近年来,厦门大学高度重视社会实践工作,已构建以宣传部、统战部、学生处和校团委等部门共同参与的社会实践管理体制,形成了“学生工作部门牵头组织,学院领导、专业老师和辅导员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
此外,还要校地同心,共同助力人才培养。社会实践的主战场是基层。要推动学生持续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离不开基层的支持。要主动出击,与地方政府、战略合作单位、重点行业、大型国有企业建立社会实践实习基地,力争做到校、院、系都有固定的基地,推动社会实践可持续开展。要针对社会急需的或存在的热点、难点问题组织社会实践项目,找准学校优势与地方需求的结合点。以课题为依托,按需设项,据项组团,组建高水平的社会实践团队,提供科技攻关、深度调研、政策建议、决策参考等智力服务,推动理论知识朝着生产力转变。例如,厦门大学博士生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团深入福建宁德环三都澳开展调研,完成的《福建宁德环三都澳区域综合开发调研成果》,是第一份较全面的环三都澳区域开发专业调研报告,得到当地市委、市政府和省政府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该团队组建至今,已完成调研报告、论文和行业报告30余篇,凭借扎实的功底和出色的调研能力,广受地方和企业欢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