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教育研究 > 综合研究
中国教育,如何应对海外留学潮?
2013-07-31    新华网-光明日报

字体大小:

  刷新刻板化的应试模式,提升教育人本化、成才特色化、课程自主化的国际品质,重塑文化博弈时代“教育中国”的清新形象,不仅化解“生源流失”的种种窘迫和危机,而且在未来全球教育市场的再分配中赢得属于自己的尊严、高贵和应有经济回报。

  912万人参与的本年度高考,弃考人数竟达百万。这种弃考弃读现象,新世纪以来持续不断,名校“尖子生”、“特长生”和“高考状元”们更是受海外学府诸多吸引而赴境外就读。

  就社会外部生态而言,清醒的考生已经自觉认识到本土高等教育正在失去帮助自己凭借高考的渠道而改变社会角色、进入上层社会的传统功能,高考对改变人生命运的“里程碑意义”日渐淡化。就教育自身品质而言,应试导向支配下的教育导致多数学子难于体验作为独特生命个体那种长智的乐趣和探险的惊喜,更难享受思维展示的豪迈和才情挥洒的满足;而围墙内神圣的大学也愈来愈趋向世俗化,日渐失去昔日的荣耀和光环。

  清醒前瞻海外留学潮持续升温的趋势,有助于增强教育改革的危机意识和提升教育国际化品质的使命感。

  国家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国民个人收入的持续增加,促使更多中国家庭为了改变后代的命运而更自觉地投资其未来,故出国留学的动机将更趋强烈、市场需求将更显迫切。这是留学潮将持续高涨的国民消费内因。一方面,中国家庭日益深刻地意识到职场模式正迅速从传统的“就业型”向全球化市场博弈的“创业型”深度蜕变,意识到这种蜕变所导致由锁进“单位”、安享人生的依赖型向凝聚合力、开辟职场的事业型之观念创新;另一方面,伴随劳动力市场竞争白热化,人们自然将对家庭投资主方向聚焦在后代所受教育及其品位的不断提升上。

  海外,尤其是发达国家的教育魅力,以难于匹敌的优势吸引着众多内地学子实现“成才梦”。这是留学潮持续升温、长创新高的教育主因。境外学校对学子潜才潜力、特色特长和思维创新的格外鼓励,顺应了未来世界公民人性舒展的生命天然欲求,给予个人成才、创业和致富带来强烈的美好预期。伴随国内改革开放的深化,社会各界对“海归”价值器重与用人或晋级中凸显的政策性趋势——所有这些叠加为对境外留学多重回报的超值期待。

  迎接留学潮挑战的“固本之举”是以深度创新思维来提升教育的国际化品质,确立生命教育的人本价值观、特色发展的个体成才观和多元课程的个性选择观。

  一、消解应试教育的工具化倾向,确立生命教育的人本价值观。应试教育最大的弊端在于固守“过去时”的价值取向,以面向已有社会规范和知识体系为特征的“适应论”为教育自身不变的基本价值立场。为了“适应”仅仅“适应昨天”的价值系统,应试教育以“预制”的课程标准去迫使学生统一进入课堂流水线,格式化地就范于课程所负载的价值系统,从而使本应充满文明和尊严的教与学异化为学生个体不断被“产品化”、“工具化”的平庸过程。这里,核心的问题是:教育究竟秉持何种价值观?我们无疑应坚定高度自觉的“成人”意识,即升华人格、完美人性、怡养人本,最后使之成为开创未来、把握明天的新人。尊严、自持、独立、博爱和刚毅等这些完成一生使命、开辟未来路径的人类卓越品格,“温、良、恭、俭、让”这些智慧生命的精神基因中有别于其他物种的美好心性。概而言之,所有这些人类拔萃于其他物种的独特思维、情感、道德和行为之基本特质,不因种族疆界、语言肤色、生活习俗、政治信仰、社会阶层等有异而可以“被残缺”,即使已有的知识体系也不应取而代之。国际化的教育应凭借人性化课程体系而一视同仁地赋予新生命这些公共品行,使之作为立身世界并获得持续增值之“人本”,从而升华为适用于未来不同文化类型和多元价值取向的地球文明人。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中国教育的“线上迁徙”
· 中国教育:波澜壮阔四十年
· 2018中国教育政务新媒体年会在上海交大举行
· 教育专家:中国教育的主要矛盾已发生转变
· 中国教育投入超三万亿元 媒体:下一步是把钱用好
· “更好的教育”:中国教育的时代选择
·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教育改革发展取得显著成就
· 中国教育总体发展水平进入世界中上行列
· 中国教育的深水突围
· 中国教育改革:就近入学正取代择校 蛋糕分得更公平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