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美国相比,“涸泽而渔”的短视行为抑制了我们的创新机能
中国何时有从容的大学
□如果不打破应试教育魔咒,创新将无从谈起;但一旦打破看得见的“分数”标准,又无力确保社会公平
□教育不但被考试所绑架,同时也被学历所绑架。教育过程被异化为一级一级获取学历证书的过程
□作为人才培养基地的大学已陷入各种“数字化泥沼”而难以自拔,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越来越力不从心
在美国访学期间,我根据大量观察、访谈和体会,写了一些关于中美教育比较的文章。对于这些文章中的观点,赞同者有之,批评之声亦不少。最严厉的批评是,我的比较不全面不客观,只看到了美国教育的好和中国教育的不好,却没有看到美国教育的不好和中国教育的好,总之是认为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有崇洋媚外思想之嫌,等等。
我承认我的比较是不全面的,因为我从来就没有打算要对中美教育进行全面的比较研究。但我的分析是客观的,所有案例皆来自第一手的资料,分析过程也尽可能不掺杂个人立场和主观评价。我写这些文章的用意,并不在于进行一般意义上的学术研究,从理论层面分析中美两国教育制度的异同——这样的工作教育学家已经做得相当精深了。
稍稍学过一点辩证法的人都知道,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世界上并不存在完美无缺和一无是处两种极端状态。如果把完美无缺视为1而一无是处视为0的话,那么绝大多数状态处于二者之间,区别只在于是靠近1多一点还是靠近0多一点。
简单比较中美教育优劣无助于推动中国教育未来的发展
美国教育当然有非常不好的地方。例如,许多公立学校的教育就是一塌糊涂,不但比中国教育差得多,也比不上世界上很多其他国家;再比如,贫富悬殊仍是美国教育的一大痼疾。在经合组织成员国中,来自美国最富学校的学生在阅读能力方面可以名列前茅,但来自美国最穷学校的学生阅读能力则排在第33位,仅比排在最后的墨西哥学生稍强。然而,恐怕我们不能因为美国最差学生的情况就否认美国最好学生在全球人才竞争中所显示出的巨大优势。
中国教育当然有非常好的方面。且不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单就和美国教育相比,2000年至2008年,中国拥有114万名从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专业毕业的大学生,而美国仅为49.6万人。目前,中国每年约有400万年轻人入学接受2~4年的与工程有关的教育项目,这一数字是美国的10倍。根据美国有关研究机构的估计,至2030年,中国将有2亿名高等教育毕业生,这一数字比美国全国劳动力的总和还要多。
然而,如果因此就得出中国教育超越美国的结论,恐怕也难以令人信服。毕竟在现实中我们还有那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特别是在吸引留学生方面,我们的确还无法和美国相抗衡。
事实上,“辩证”地去分析中美教育的好和不好,除了得出一些中美教育各有特点各有千秋之类的不需要证明的结论之外,既不能增加我们对于教育问题的知识和智慧,也无助于推动中国教育未来的发展。
我写这些文章的真正用意,恰恰在于,通过这些有意识的不全面的比较,以美国教育中优秀的方面为一面镜子,从另一个角度来分析审视中国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我对美国教育中有哪些不好的方面并不感兴趣,因为中国教育不需要去学习那些不好的方面,除非是引以为戒;但我对美国教育中究竟有哪些好的方面却非常感兴趣,因为这些优秀之处,也许恰恰是目前中国教育所缺乏因而亟须加以改进的方面。因为不够完美,所以要更加努力。比较是为了实现自身更好的进步。至于我们自己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不但已经引起美国人的高度重视,甚至还引发了他们的深深忧虑,自然毋需我们再去强调。
当代中国教育似乎在满足社会创新要求上力不从心
当前,中国教育所面临的最严峻挑战,也许是教育越来越难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未来劳动力创新能力的内在要求,教育对推动经济增长的支持作用正在减弱。今年以来,经济增长速度出现令人担忧的下滑趋势,固然与中国经济发展水平已经进入中高收入阶段有关,但根本原因则来自于企业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不够导致的投资动力不足。教育规模越来越大,教育技术越来越发达,但大量接受了高等教育的毕业生并没有表现出企业所预期的创新能力,市场对他(她)们的评价——工资——甚至低于没有接受过教育的农民工,这反过来又影响到人们对教育的信心和信任。
更加令人忧虑的是,中国正在经历着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人口结构上的深刻变化。将来有一天——这一天迟早会到来——中国的人口供养比例终会发生逆转,这不仅意味着改革开放以来持续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人口红利”的消失,同时也意味着资源占有和资源使用的失衡矛盾将更加突出。如果不能通过持续有效的技术进步实现经济结构上的根本性调整,中国目前所拥有的全球竞争力将会迅速被其他新兴市场国家所取代。这几乎是一条清晰可见的轨迹。
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教育。只要教育能够长期保持对社会劳动力之创新能力的支持,人口结构变化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将会被大量涌现的创新人才及其创新成果所抵消,社会总福利就依然处于盈余状态。反之,如果教育无法有效提供对社会劳动力之创新能力的支持,新增的创新人才及其创新成果所带来的正效应就无力弥补人口结构变化所带来的负效应,社会总福利就会持续处于亏损状态,而且很难实现逆转。令人忧虑的是,当代中国教育似乎已经无力满足社会的创新要求,承担这样的创新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