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大学生找工作的时节。寒风中,一张张或踌躇满志或茫然失措的脸往返于各种招聘会,递上几页简历,上面是自己被浓缩的过去和期盼中的未来。
如同这个寒冬,今年的就业形势依然严峻,高校毕业生将比去年增19万,接近700万,在经济形势乍暖还寒的当下,宏观就业压力可想而知。
庞大的数字后面,是一个个年轻的梦想。找工作,其实就是找自己,是另一个成人礼——直面社会,直视自己,做出选择。
假如你急公好义,可以选择做一名社会工作者;如果你喜欢冒险刺激,创业也许是好路径;而胸怀大志者,从基层做起或许更体现智慧。我们选择了3位毕业生,期望他们的故事,能给人以启迪。
来社会组织,前景很光明
复旦大学博士王启元的支教社团,自2009年发端,如今已有一支20多人的队伍,每年暑假,他们都会背上行囊去西藏,开展助学支教。带着先进的教育理念,他们为山区的孩子带来兴趣教育、素质教育和爱的教育。3年,支教学校从一所变成了11所。
知名度提高,社会援助纷然而至,学生社团已渐渐不能承载。临近毕业的王启元希望将学生社团升级为社会组织,以开展更社会性的公益活动。他甚至设计了一个叫“旅游支教”的项目。“把短期支教作为长途旅行的内容,应该会吸引不少爱心人士的注意。”王启元设想,可以联合其他组织建立一个支教公共平台,合理分配支教资源。
现在困扰王启元的是,社团离成立社会组织有差距,实现升级难度很大。如何确保从事这个职业养活自己,又激励更多公益人士兼职乃至全职参与也是问题。
“在欧美发达国家,社会组织是吸纳社会就业的重要渠道。”中华思源工程扶贫基金会副秘书长陶鸣说。公开数据显示,美国第三部门吸纳劳动力占总就业人口的近10%,而我国这个数字只有1%强。
陶鸣认为,我国社会组织发展历程不长,政策体系不明细、管理体制不顺,加之一些组织不透明的做法,都是公众认可度不高的原因,影响对大学生的吸引力。
但陶鸣坚信,来社会组织就业无疑有着光明前景:社会建设被摆在越来越重要的位置,政策不断完善,社会组织发展正迎来春天。
“在社会组织,个人能力可以得到全方位、大幅度提升。”陶鸣说,社会组织从业者要通过项目化运作,用好社会资源,每一个项目运作都是专业知识、组织能力、沟通能力的全面发挥,考验也锻炼着从业者的综合素质。
“最重要的,还在于这些工作能带来巨大的成就感和价值实现感。”陶鸣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