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生们的困惑
说起找工作,顶着“清华博士”光环的陈达,一肚子牢骚。
这是一个“几乎摧毁他信心”的求职季。连续七个月的奔波与等待,他没有拿到一个心仪单位的录用通知。更让陈达崩溃的是,十次求职中的八次,他连第一道的“简历关”都过不了。
“往根上说,我觉得我的求职艰难,是因为没有一个能‘经得起推敲’的‘出身’。”从山东一所二本高校的本科生,到清华大学的博士,陈达用七年努力实现了“曲线进京梦”;可从开始找工作时的“命运尽在我手”,到现在的“‘出身’决定论”,却只用了七个月。
如今,在大学生就业市场上,陈达嘴里的“好出身”绝不是个新鲜词,而是很多像他一样本科就读院校不是那么光鲜的毕业生们,频频遇到的尴尬——但凡条件好些的用人单位,从高校、政府到事业单位以及国企、民企、外企,都在其招聘启事上白纸黑字地明确强调,“本科非985、211高校,不予考虑”,这种“狠挖出处”的招聘要求,也被毕业生们无奈地称作“学历查三代”。
而就在几天前,教育部一纸禁令让这个早已在就业招聘市场上狠刮了几年的“出身风”成为被治理对象:在规定中,教育部明文强调,在高校组织的校园招聘活动、高校发布的用人单位信息之内,严禁发布含有限定985高校、211高校等字样的招聘信息。
面对这一为不少毕业生“伸张正义”的规定,毕业生们的观点并不相同,有很多人为此兴奋,也有不少人继续观望。
“禁发限定985、211高校等字样的招聘信息,这样的做法很好,但是未来真不好说。”唐柳皱皱眉,一脸的无奈。这位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新闻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当年高考分数不俗,可就是因为当初没有选择一所211或985高校,唐柳在求职中同样备受打击。从研一开始,唐柳就在某媒体实习,半年后得知单位招聘存在“985高校”门槛后转投该媒体下属网站。原指望着能继续在大媒体从事专业工作,可直到快毕业时,她才发现网站的用人标准也“水涨船高”。“就业形势严峻,即使是严禁把学历限定写在招聘规定里,但是人力资源部门筛简历时看‘出身’难免还是一条心照不宣的‘行规’。即使管得住高校,也很难管得住其他用人单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