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北京骄阳似火。在北京大学朗润园一片荷花的北面,国学大师、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的家中,这位92岁高龄的老人表达了他对民办高校的的关注、赞赏和支持。
下午4点,当季老的手与前来拜访的西安翻译学院院长丁祖诒的手握在一起时,季老就说:“对西安翻译学院和你的办学经历,我几年前就听说过。民办高校近年来的发展速度是一个奇迹。我对你们的办学精神表示敬意。”
季老的话,让丁祖诒感慨万千。作为一所民办学校的校长,西安翻译学院经过15年的发展,目前最需要的就是社会对民办高校的理解和支持。季老对民办高校的鲜明肯定,显示出这位中国顶尖学者的宽容和睿智。
季老对民办高校的发展一直十分关注。2000年,民办北京圆明园学院成立,邀请季老担任名誉校长。他欣然答应了,他说,我不缺少头衔,但是民办高校需要支持。
在季老眼中,中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仅仅依靠政府办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即使和拥有10亿人的印度相比,我国高校的数量也不占优势。因此,要让更多的人走进高校,接受良好的教育,需要社会各方面力量的支持,需要民办高校来壮大高等教育的力量。“而且非走这条路不可”,季老鲜明地亮出他支持民办高校的观点。
实际上,季老接受丁祖诒拜访的举动,是对民办高校的支持。他说:“我今天见丁祖诒,不是因为你是校长,而是因为你在办民办大学。民办高校的发展很不容易。”于是,本来10分钟的礼节性见面,因季老对民办高校的兴致而延长到1个小时。
民办高校基本上接收的是高考落榜生,季老对此十分欣赏。他说,高考落榜有各种各样的原因,其中有很多偶然性。而民办高校为他们提供了继续学习的机会。如果没有民办高校,这些落榜生会直接流入社会,这会是怎样的局面?
季老十分赞赏民办高校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的办学模式。他说,民办高校的出现和发展,解决了一个困扰中国高等教育多年来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需要、市场需求脱节的大问题。社会需要什么人才,市场需要什么人才,民办高校就培养什么人才。民办高校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培养了大批实用性的技术人才。
西安翻译学院提倡的“专业+外语+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并称之为“三个半瓶子醋模式”。季老认为这种做法“不简单,很了不起,综合性、实用性人才是社会所大量需要的。”季老说:“国家不能没有高层次的研究性人才,无论文理,但是需求量并不很大,国家需要大量适应社会需求的综合性、实用性人才。而越是名牌的公办大学,往往越是追求研究性人才的培养,与社会需求没有完全对上号,造成很多学生毕业后改行。这样,既浪费了国家的财力,也耽误了学生的时间,非常可惜呀。高校必须要按社会需要和市场需求来培养人才。民办高校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欢迎,肯定了民办高校的办学模式。”
季老几年前便提出了通才式人才培养的建议。据说,清华大学已经采纳了三年,效果非常好。
对于国内一些人对民办教育存在的误解,季老举了国外的例子。他说,国外一流大学中,很多是私立学校,像美国的哈佛大学、耶鲁大学,英国的剑桥大学、牛津大学,以及日本的早稻田大学。“中国需要民办高校,如果没有你的学校,你的2万多学生,仅靠政府是照顾不过来的。”季老再次表明他对民办高校的支持。
一个小时的见面时间很快过去了,季老依然意犹未尽。他欣然提笔,写下“鹏程万里”四个大字,希望西安翻译学院,希望所有的民办高校取得更大的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