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市民办学校校长会议上的讲话
一、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形势上海基础教育的发展形势总的来讲还是比较好的。上海市委、市府领导非常重视,并且部署实施一流基础教育的任务。去年第四季度正式布置下来,今年市人大、政府的工作报告中也非常明确地提出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目标,就是要制定上海创造一流基础教育的规划,并且开始启动。关于一流基础教育的规划,我们已经拟出了初稿,提交市领导讨论。今年五月份要召开97年教育工作会议,将把一流基础教育的规划正式向社会公布。
一流基础教育应该包括哪些内涵?一流当然应该是指在国内、国际处于领先地位,否则就不能讲一流。从上海的教育来看,总体上达到国内一流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但这里所说的一流教育,如果仅仅在国内来谈,意义并不是很大的。我想,教育要同国内比,应当把各个省市的好的、优秀的经验吸收过来;同时还应该拿到世界上、国际上进行比较,这个"一流"才有实实在在可追求的价值。我们通常说,一流教育就要有一流的质量;为了保证一流教育的质量,我们国家对教育非常重视,同时还有一种优良的教育传统,那就是注重基础,尊师重教。近年来,在教育中,长期存在"应试教育"模式必须加以改变。除此以外,上海的教育要达到一流,还包含着教育体制、教学内容等方面的改革,要以改革争一流。教育的高质量,必须通过改革才能达到。所以我们在制定一流基础教育计划的时候,提了几个方面:
一是各级各类教育事业的发展目标。这是说,我们的一流,要看我国青少年受教育程度的高低。例如发达国家,普及了高中阶段教育,上海没有普及,入学率为86%。从3-6岁的学前教育,6-15岁的义务教育,15-18岁高中阶段教育,按照一流教育的目标,要全面达到普及的要求。80年-95年,共15年,我们上海的九年义务教育通过了国家的验收,率先达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标准,普及率是100%。1995年-2005年,共15年,我们的计划是上海的学生可能要达到接受十五年的普及教育,其中包括学前教育。这样,上海的学生接受教育的程度会大大提高。我希望2005年能做到。
二是办学条件。包括校舍、设备、师资;还有大教育网络中的社区教育,社会各种教育资源的充分开发与利用,教育体制的改革。教育的发展应该反映在受教育的质量的提高上。
三是在管理体制上形成高效、多模式,适应社会对人才多层次、多规格的需求。基础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有两点:第一点是我们基本放手中级管理,市里宏观调控,责任落实到区县,办学自主权归学校;第二点是校长成为办学的主体,多模式、多样化办学,包括公办和民办。我们认为,这同样也是一流基础教育的内涵,也是我们的工作目标之一。多种模式办学,它的灵活性,能够保证办学适应社会迅速发展、变化对人才多种规格的要求,以及地区的差异。大家知道,这种适应以往是非常滞后,非常困难的。多模式办学,从管理体制到校长自主权的扩大,可以充分调动全社会的办学积极性,适应地区经济发展和老百姓接受高质量教育的愿望。没有新型、灵活多样、保证质量的体制,一流教育不可能做到。所以,创造一流教育,首先教育思想必须是先进的、超前的,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符合教育和人的发展规律;另外还必须是非常活跃的,只有活跃,才会出新思想、新追求。
办学体制的灵活性,这个灵活是在比较中的优化,会使体制形成具有适应社会的、能够自我完善、自我约束、主动发展的运行机制。拿我们的经济体制来说,原来缺少一种机制的灵活性,靠政府一统管理,结果是积极性、灵活性不够,适应性很差。好比一辆平板车,非常长,轮子非常多,路却是高低不平,所以车子一开,颠簸得很。先进的车子,它的轮子是悬挂式的,轮子能适应凹凸不平的地形,所以车子跑起来稳得很,这就是一种新型的机制。这辆车子的大方向是对的,但路是颠簸的,车子运行靠的是轮子,就好比众多的学校来支撑整个教育事业;但区情、学校、教师、学生情况不尽相同,怎么去适应社会的需求,适应家长的需求,适应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这就要求有包容度、适应度,要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能量,换句话说,要具有适应性。能适应现在,又可以超前。好象一个人的水平高,潜能全部发挥出来,这个工作可以做好,另外的工作也做得不错。很重要的是,人不是学习几年就什么都会了,问题在于在工作中的不断学习、不断完善和不断创造。我们整个教育事业的列车,在运行中要总体一致,自身必须要有很强的适应能力。所以体制改革能保持整个教育事业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这是必不可少的。民办学校不仅仅是为了向社会筹集点儿资金,关键是形成多种体制办学的格局,使其在适应社会的发展上具有更大的灵活度。
四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转轨,实际上是一流基础教育的最后落脚点,以此来保证一流的质量。但这个质量不是指升学率的高低,不是指分数的高低,这不是衡量的标准,而是以素质高低来衡量。这里面有很多内容,例如招生制度的改革,课程教材的改革等等。
现在在酝酿:上海的教育如何在原有的基础上继续创造一个高起点、高目标的前景,用"一流教育"这个词来概括,来代表,实际上是说,要有一个与现代化上海相适应的目标。九年义务教育,对于现代化的城市来说是必需的,但又是远远不够的。上海在腾飞,要走科教兴国的路子,这就意味着所有的工作,包括教育,要为跨世纪腾飞,为取得世界上的领先位置而努力。上海的教育,从1995年起是一个新的开始,现在就是要创一流。这正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为之奋斗的目标。这个目标是一流基础教育的重要标志,又是一个重要内容,还是一个重要动力。多种模式办学是一流教育的一个重要标志。大一统,千篇一律,在发达国家是不存在的,不能称为真正的一流。
为什么说是动力呢?因为改革是一种动力;我们办学体制改革当然是推动教育发展的动力,它会促进、推动一流基础教育的前进。虽然现在上海的民办学校只有80几所,但不能小看他们,这正是推动上海创一流基础教育的一个动力。动力的指向,不单单指多办了几十所学校,而在探索着我们教育发展中的重要课题。这个探索也就成了动力。改革是动力,如果没有改革,上海怎么实现"大变样"?高架公路、地铁怎么造?改革了,土地批租等措施形成机制,增加了投入,把事情做起来了。
总起来说,多种体制办学、多元化办学,是一流基础教育重要的内涵。其核心在于 立灵活多样的办学体制,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对人才培养的多规格要求。
二、关于民办学校的问题
(一)在我们经济体制改革中,不可忽视的有一点是私营经济。小平同志讲,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农村的包产到户、责任承包制,在中国的大地上,改革的发端就是从这里开始的。中国的经济发展,改革开放,最早的着手点在哪里?当然是从理论上明确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志,打破"两个凡是",思想解放,冲破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经济体制以公有制为主,还要有私营经济、中外合作,以及农村的改革,开始的时候,思想上是有许多疑虑的。譬如农村承包制,开始时不少人感到这是不是走资本主义道路?现在回顾一下历史,以历史辩证唯物主义高度来看问题,改革从这个口子切入,中国经济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所以,有些事情,开始好象可能性不大,力量似乎不强,但它确具有革命性,是无法在短时间内可以简单地加以评论的。象社会上几十万人下岗,当然我们启动了"再就业工程",但老百姓还是可以承受。这是从哪儿开始的?是从私营企业、中外合作企业开始的。这些企业当然可以有人员下岗,也可以辞退;然后发展到国营企业也有人员调整,也有下岗。如果没有前面的思想准备,逐步得到社会的认可、接受,今天我们国营企业要进行改革谈何容易?最难的问题是人到哪儿去?钱从哪儿来?人不出去,什么改革无从谈起。用人制度改革,打破铁饭碗,是从哪里开始冲破的呢?从哪个地方开始形成社会共识的?从私营经济。人们的观念也是这样逐步转变的,逐步接受的。过去我们说,没有外债,没有内债,现在我们外债、内债都有。先借钱再建设,造福于人民,等建设好了再还钱。没有这些,思想观念上怎么能有所突破?而没有思想观念上的突破,又怎么做工作?发展就没有可能性。所以,体制改革是最为艰难的。
在教育中,就是我们的教育体制、教育机制的改革。象民办学校就是办学体制上很大的改革。如果没有民办学校,即使现在也只不过几十所,如果没有这个切入口,就很难想象上海会有多元化办学的新格局。所以,对于民办学校,开始好象感到力量不大,但从长远来看,它是一个大格局形成的第一步。现在我们民办学校退休的老校长很多,用吃螃蟹的精神去探索办学的新模式、新体制,这个精神是可敬可佩的。首先应当肯定在座的各位特别是先行的同志勇于改革的精神,勇于实践的精神。改革讲起来容易,关键在于做。你们这几年探索办学的道路,肯定是非常艰辛的;今天有了成果,可以说有所安慰,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要探索。现在还只是一个开端,这个开端对于上海在整个教育体制上发生的思想观念冲撞,一直到逐步地被接受,以及在实际体制上如何从条件、政策方面给予规范保证,应该说是带有革命性的一种行为;从零、没有到有,就是革命的。当然还有进一步地深化改革进行探索、完善、发展的问题,但我想这个精神首先要肯定下来。具体办学过程中,大家有很多艰辛,很希望行政领导、社会的方方面面给予关怀、支持、帮助,我认为这完全是理所当然的。我想,现在需要切实认识到民办学校在教育改革中具有的作用。就是说,鼓励、吸纳社会的方方面面参与办学,这就会在全社会形成尊师重教,在全社会形成大教育的格局。人人都说21世纪的社会是一个学习化的社会,人们会受到终身教育,这就是大教育的格局。这种格局不仅仅指学生学习到大学或大学以后,而是指整个社会的各方面都来支持、投入教育;不光是有政府的积极性,还有老百姓、企业、各方面办学的积极性。这就是大教育的新观念与新行为。这要具体体现在教育被更多的人所认识,更多的人投入教育,更广泛的大教育观念的形成和行为的形成。
(二)民办教育可以更好地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与公民要求接受更好教育的愿望。我们生活条件有所改善,必然会导致教育愿望的增长,富起来的人,有的想是吃得好、穿得好,更多的是要子女接受更好地教育。他们要求政府办的学校越办越好,然而大家知道,政府办学是大面积的,要创设学生平等受教育的机会,面对全体公民;但是老百姓希望有一种更高的、符合孩子个性特征的教育选择机会。这不能说是不应该的,应该说是社会进步、生活改善的必然需求。政府办学在符合整个社会的需求的前提下,又怎样来适应个体的要求呢?这就需要有满足各方面需求的学校。
(三)前面已谈到,为了使我们学校办得更具有活力,能及时对经济发展、地区情况做出灵活及时的反映,建立灵活的办学体制,需要探索一条长远的路。那么,如果学校整体要动,风险是很大的。没经过试验怎么行?民办学校船小调头很灵活,可以先探路,先实验。很重要的一条是探索新的办学机制,因为灵活的办学体制允许探索新的办学机制。至少要考虑原来办学中的应试教育模式。过去校长是对上级负责,上级布置怎么做,他就怎么做,他要对升学率负责。现在民办学校是对家长负责,家长的愿望和要求放在了比较重要的位置,家长的民主意识就更强,所以现在有些家长告状到教委,说民办学校办学不规范,还有的搞虚假广告。家长在学校心目中的位置,对于民办学校来说,要高一点,比较重要一点了,这是应该的。这里,体制、机制的探索要对家长负责,同时对全社会大教育观念的形成会起到一定的作用。这正是民办学校要探索的主要内容。为什么要办民办学校?如果办的学校还是在原来的运行机制下运转,那就没有多大的价值。如果按原来的管理模式办学,只不过就是从社会上吸引了一点财力,多办了一点学校,而探索改革中最主要的目标并没有达到。这是民办学校要考虑、要探索的主要事情。
现在的问题在于怎么管?管多少?有的同志向我反映,政府管的太死、太多,认为既然是民办,为什么还要管得那么多?为什么还要管得那么死?民办学校说不定比公办学校的婆婆还要多,所以没有体会到办学的自主性。这确实是当前很主要的矛盾。就象大家所说的,管理不少,支持不多。我想,请同志们通过"民办教育专业委员会",对我们共同关心的问题理一理,我们共同来讨论。有几个想法:
一是对民办学校的支持力度应该增加。在开会的时候我曾经宣传过,象香港的津贴中学,它不是民办,也不是公办,占整个中学的百分比是最大的。办教育应该是国家承担主要责任,政府应该给予支持。支持什么?给人、给物、给政策。大前提是给予民办学校更大的支持。我们现在确实支持不够。
二是一切要从实际出发。有人说国家教委推崇天津的作法,把25%-30%的钱支持薄弱学校,我想先要了解一下天津是什么情况?天津的"校中校"特别多,校中校的教育资源是原来就有的,把钱拿出来是可以的。但上海完全不是这种情况。这些事情,我们要从当前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分析,付诸实践。我们要从实际出发,意味着我们的办学还在探索中,还面临着机制、体制的逐步转化。不要把观念转化看成是很容易的事,很简单的事。认识还有一个逐步深化与取得共识的过程。我们的校长、老师都允许学生在学习中有一个逐步的变化过程。同志们也要允许民办学校发展过程中的逐步深化过程。这方面要有思想的统一,也要有政府政策的配套。这个过程,我们的教育行政部门要承担相当主要的责任,去推动、去改革。民办学校的校长是促进者,不是被动者。办民办学校要探索一种机制,探索一种体制,要以机制、体制的探索所取得的成果有力地来说服、推动观念的改革,来推动教育体制、机制更深刻的变革。这是我们共同的任务。大家说管理管得太多、管得太死,支持太少,这是对的,这将不断改进,但要有一个过程。
现在社会上有些人把民办学校看作与私营经济一样。私营经济是老板出资以后赚钱的,民办学校与私营经济是完全不同的。因此必须宣传,我们民办学校是不以营利为目的的,我们要举起为发展教育而尽力的旗帜。实际上我们是不以营利为目的的,但人们总感到是在营利,否则人们就不提这句话了。我想,是有少部分人在盈利,而造成了人们的这种想法,所以我们要宣传。我们是为教育事业的发展,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在探索教育体制改革方面作出了很多的努力,那种盈利的毕竟是少数。我们做促进者,大方向要把握好,支持的力度要增加,但一切要从实际出发。所谓从实际出发,是我们的工作起点不要脱离实际。工作目标要看21世纪,但不能以今天实际当做将来发展的实际,这是很重要的。如果现在工作不从实际出发,办事情将寸步难行。我想这也是小平同志讲的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发展是硬道理,不要争论。现在我们的民办学校在发展中已经显示出它在教育中的作用,在改革探索中有一定的独特贡献。同时这个过程也是我们在管理上、支持上不断增加的过程,这是相辅相成的,越是办得好,说话越有力,才会有地位。有了地位,就会更有作为。
民办学校的收费问题,要放开不是不可能的,也不是遥遥无期的。去年,我们有六个县的高中招收一定比例的收费生;今年20个区、县初中升入高一,可招收费生,比例是15%。高中教育收费,不会是太慢的事情了。今年占学生数目的15%,社会稳定,明年逐步扩大。收费政策的改变会产生联动效应。公办学校高中都能收费,那民办学校更要放开了,这会联动。非义务教育阶段先解决,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怎样按成本的百分比收费,逐渐再有所突破。大家知道,义务教育历来是不交钱的,达到逐步交钱,这与整个社会承受力是有关系的。有时不注意过程的渐进性,超前改革,乱收费。上海有个别民办学校违法,要查处。家长要起监督作用。家长的民主意识大大增加,有违法的,他会告到法院,不但要退学费,你还要付利息,非常麻烦。所以我们的收费要公布于社会,公民有责任去监督。收费者不允许多收费,交费者不允许多交费。这些问题都要从实际出发。这就是一个国情、民情问题,大家都是可以理解的。我要和同志们共同努力来促进这个过程,扎扎实实,一步一步地推动。政府能不能给资助呢?坦率地讲,现在很困难。现在是中学入学的高峰,总的经费盘子严重紧缺。教育经费支出在不断增加,这就是现在的实情。给民办学校经费资助,是应该的,因为世界上给民办学校资助的国家很多,特别是九年义务教育的资助更多。但现在有难处。从经济上来讲,教育经费每年都在增加,但是学生数量也在增长,所以经费的增加就看不见了。
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就是民办学校应该在办学特色上下功夫。民办学校主要是进行改革的探索,如果仅仅增加了入学率似乎还不够;现在给予一定的办学自主权,应该在办学的特色上好好下一番功夫。为什么解放后我们没有出现象陶行知这样的教育家?是因为计划经济的原因,统一模式,统一模式出不了教育家,教育家要有自己的教育思想,当然这个教育思想要与整个社会不相违背,这是他特有的思想。要有自己的教育思想,要有创造,创造是一种新的内容。我们民办学校至少在办学机制、体制上有一定的灵活度,虽然还不够,但也要珍惜已经有的这一些,充分利用,而且尽可能要用足、用好,把学校办得有特色、有生气,以此来体现民办学校的特点和民办学校办学体制的优点,同时也为社会对民办学校认识上的提高提供最有利的依据。办学要有自己的办学特色与追求。我想,我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条件或者基础:
一是我们有一定的办学自主权;二是我们有一批经验比较丰富的、好的校长,聘请了一批好的教师,有了一定的自主权,这就使我们具备办好学校的基础;当然还可以再加一条:大家有一个共同的心愿,结合在一起,经常切磋、讨论、研究,把个体的智慧变为群体的智慧,着力在民办学校的改革上下功夫,在办学特色上动脑筋,这一点非常重要。
民办学校的特色不要走入误区。什么是误区?教育历来是一项要有长远见识的事业,不能急功近利。即使有些迎合社会短时期的需求,例如某种技能、某种技艺,有些是家长很热门、社会很热门的,多化点钱,多添一点设备,马上就能见效;无论是外语、数学、美术、音乐教学,仅仅是"急功近利",依托于社会的需求,这是不行的。所谓特色,应体现在办学思想上,把师资队伍建设好,把课程设置得完善、完美,是一个整体的体现。从世界各国看,确有特色的相当一部分学校是民办学校,美国最好的学校是民办的。所以民办学校要利用其优势和灵活度,充分发挥、用足,不要去搞什么"擦边球"之类的其他东西,而应着力从办学思想到管理、从内容到教学方法,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名师出高徒",有的是"高徒扬名师",有些民办学校就把希望寄托在生源上。我们的特色应该是怎样把薄弱学校转变成为好学校,是在办学整体水平上提高的一种特色。所以,我想通过民办教育研究中心,把民办学校结合在一起,来探讨、研究民办学校的办学特色问题。
当然,现在家长把孩子送到民办学校,主要是看民办学校的升学率、学生的成绩,所以也导致我们的民办学校在办学上受到束缚,放不开手脚。现在我们招生制度、考试改革嫡?鼋逃?母锎丛炝艘桓鼋虾玫幕肪场N乙仓?溃?谡猩?贫壬稀⒖际陨希?癜煅?R?幸欢ǖ奶粞 T谏缁嵘希?徒?馐匀胙?遣荒芴粞〉模??粞。?荒苷颐癜煅?#?饩透?癜煅?4丛炝艘桓鲇欣?幕?帷L粞⊙??飧鲈竿?荒芙膊缓侠恚?蛭?泻芏嗳吮??厝灰?粞。??也荒芴舨畹摹5?且灿腥怂担?揖褪翘舨畹摹0巡畹难??毯茫?揖偎?衷蕹桑?乙欢ǜ?柙拗?H思以扪镂?露?煅В??屑踩税煅В?Ω锰岢??姨乇鹛岢???蜒??煅АN?裁次叶哉饫嘟逃?星樘乇鹕睿?蛭?沂?嗄暝谧畈畹难?=淌椋?醯谜庑┭?5难??⒉徊睿?蛭???⊙П弦担?攀?杆辏?疾唤?玫难?#?徒?肫胀?虿畹难?#徽饫嘌??破罐子破摔",自暴自弃;如果能认真引导、教育,他们可以成为很不错的、可以培养的人才。
但是,话又说回来,要办出特色,总是想挑选好些的学生,这也是人之常情。对办学特色问题,我提供大家一个想法:关键是办学思想,应体现在整个的教育、教学之中。比如,你专门对困难学生办学,也是一种教育思想,会成为一个马卡连柯式的人物。在学科、艺术上办出特色,我也赞成,但其中应有很深的内涵,不是一种很浅的特色。靠一、二位老师的特色,是不行的。有的学校有乐队就称谓是特色,这是不对的。这里面有最根本的深厚的基础。所以办出特色关键在于教育思想,要有科研为指导,要与当前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相适应。
我们民办学校在办学体制上有我们的优势,但我们的办学方针只有一个,这个方针就是教育目标、教育要求,就是使孩子得到全面发展。到2000年,上海基本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当然,步履是艰难的,压力重大。素质教育是我们目前的办学目标,所以柳斌同志讲,要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让学生真正获得主动全面的发展。我们民办学校在进行改革、办出特色的过程中一定要落实素质教育。我刚才讲到,在座的民办学校的校长,要承受比公办学校的校长还要强有力的升学压力,所以我也能体会到民办学校校长在改革中的艰难。因此就要求我们的校长付出更多的艰辛,特别是要对家长进行宣传,宣传正确的教育思想,使社会能够接受,这样才会形成一种合力。我们在致力于办出特色的时候,这个内涵应该是素质教育。现在免试就近入学,民办学校要求招生有照顾的政策,各个区、县的情况不尽相同,所以照顾的程度也不相同。目前全市也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与规定,我们也不搞"一刀切",但大家应知道改革的大方向,不能考试。公办学校不考试,而民办学校却考,这就与改革背道而驰了。对报名的学生怎样确定入学还是不入学?请同志们、区县领导自己商量解决。关键不能与改革大方向背离,这些我想各位同志会理解的。我们赞成办学中百花齐放,但要以落实素质教育为前提,这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文章摘自:民办教育动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