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征文通知发布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教育人物 > 声音
葛剑雄:“钱学森之问”不是问大学,而是问社会
2014-01-06    光明日报

字体大小:

  葛剑雄 复旦大学教授、图书馆馆长,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历史学部委员,上海市政府参事,全国政协常委。

  

CFP

  小学语文课本 资料图片

  主讲人:葛剑雄

  时间:2013年10月27日

  地点:齐鲁大讲坛

  今天我讲的题目是《中国的教育问题还是教育的中国问题》,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中国的教育问题”是发生在中国的,单纯是教育方面的问题;但“教育的中国问题”,就不单纯是教育的问题,而是在中国有关教育的各种问题。

  “钱学森之问”不是问大学,而是问社会

  教育再好,还需要社会提供发展的空间。中国教育存在的问题,更多是要问社会,而不要仅仅问大学

  中国现在的教育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呢?在全国各地媒体和我们日常言谈中,教育是最容易受到批评的。这就出现了很奇怪的现象,一方面大家都在讲素质教育,但另一方面又觉得素质教育行不通。一方面减负讲了多少年,甚至教育部也发了文,但是负减得了吗?

  2009年,上海参加了每三年一次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测试(PISA),结果排名全球第一,引起了很多国家的震惊。2012年第二次的测试结果出来,上海又是第一名。如果说第一次测试有一定的偶然性,第二次总不能再说是偶然的吧!这个测试不是上海自己搞的,是国际组织派人到上海来做的,而且测试的对象是随机抽样,包括最差的学校,是一个全面的测试。测试的标准是公开的,至今没有听到多少批评。我们一直在赞扬人家的教育怎么好,但奥巴马在美国说中国的教育搞得好,为什么会有这么强烈的反差?为什么我们培养的人在国内发挥不了作用,但到了国外很快就发展起来了?

  杨振宁、李政道在西南联大读本科,在美国读研究生和从事研究,得诺贝尔奖主要归功于在美国受的教育。同样在西南联大打好了基础,留在国内读研究生并继续从事研究的人为什么得不了诺贝尔奖,而且到现在还没有突破呢?这也要问大学吗?我不是为大学推卸责任,但说明这绝对不是简单的大学里的问题。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是所谓的“钱学森之问”。“钱学森之问”不是问大学,而是问社会,我想钱学森本人心里也很明白。他是上海交通大学毕业的,但他公开发表的言论中并没有什么具体地肯定他在交大受的教育与他所取得成就的关系。他很幸运,当初中美关系非常好,所以他可以进入美国最尖端的军用部门。不管他是否加入了或者加入过美国国籍,却享受着美国的国民待遇。如果是在1950年代的麦卡锡时代或者中美对抗的时代,他能有这样的机会吗?根本不可能。钱学森回国之后,国家也为他创造了最好的条件。三年“自然灾害”“文化大革命”期间,他的工作和生活条件都得到了保证。与钱学森差不多同时回国的科学家中,有的同样为国家作出了重大贡献,是“两弹一箭功臣”。但也有人受到迫害打击。还有像邓稼先,才华不在杨振宁、李政道之下,起点也不低,为国家的贡献足以与钱学森相提并论,却因保密需要长期不为外界所知,又没有能像钱学森那样安享天年。可见教育再好,还需要社会提供发展的空间。中国教育存在的问题,更多是要问社会,而不要仅仅问大学。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回应“钱学森之问”,“拔尖计划”仍需努力
· 科技日报:清华“钱班”十年砥砺,钱学森之问找到答案了吗
· 外国学者回答"钱学森之问" 反思中国传统教育
· 刘道玉:无人能答的“钱学森之问”
· 中国科大潘建伟:“钱学森之问”症结在文化土壤
· 中国高校以“最激进改革”破解“钱学森之问”
· 中国学者畅谈教育真问题 "钱学森之问"问出什么?
· 回应“钱学森之问”:让孩子成为完整的“人”
· "拘于一格"到"不拘一格" 教育何时开"绿色通道"
· 探索“钱学森之问” 开拓“创新教育”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文献资料
·研究生课程建设加大
·教育法律修正案草案
·卓越教师计划改革项目
·《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
·严禁任何形式就业率造假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