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声“芝麻开门”,教师职业向社会打开了!
据解放日报报道,今年3月,上海市正式面向社会受理教师资格申请。消息传出,上海市教师资格认定办公室内立刻喧闹起来:一个个咨询电话从本市及山东、江西、广东等地飞来;前来报名者每天都达百余人,其中有高校应届毕业生、国家公务员、外企职员等。在前天举行的师资人才招聘现场,公众对教师职业的关注更趋热切:前来咨询者人头攒动,在七嘴八舌的“围攻”下,工作人员额上渗出了密密汗珠……
面向社会受理教师资格申请,选人才的大门,就此向全社会敞开。
教师资格,一张行业“准入证”随着时代发展,社会对教师的要求也日渐提高:思想道德素养、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以及教育实践技能,缺一不可。把好教师“入口关”,教师资格便是一道“门槛”,一张“准入证”。
国家明确规定:教师资格是国家对专门从事教育教学人员的最基本要求,是公民获得教师岗位的法定前提条件。只有依法取得教师资格,持有教师资格证书的人,才能在教育行政部门依法批准举办的各级各类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中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与此同时,教师资格只是对申请人员任职资格的认定,是行业准入证,而非岗位证。教师能否上岗,还须通过双向选择,择优选拔。
有关人士指出,用立法的形式规定教师的任职资格,将明确教师职业的专业性和不可替代性,进一步确立教师职业的法定地位。“南郭先生”被拒之门外,合格教师的权利也将得到保护、保障。
一纸资格证,诸多诱人处“家有五斗粮,不做孩子王”。教师职业曾让人“敬而远之”。如今,“栏外人”却纷纷跃跃欲试。这张“准入证”诱人在何处?
夹在前来咨询的一大群年轻人中,吴先生的几丝白发异常抢眼:“我今年已经五十啦。”1993年,吴先生因待遇问题离开小学教师的岗位。虽然现在工作不错,但他总觉得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考虑了很久,发觉自己还是适合做老师,还想做老师。“虽然辛苦繁琐,听到学生的一句‘老师好’,心里就充满了自豪。这种成就感、神圣感是其他职业不能替代的。如果这次能拿到教师资格证书,有学校聘用我,我自信会比以前做得更好。”小丁在湖南中南大学读的是工商管理,现在则在上海某民办中学实习,并已和校方签定了就业意向书。热门专业出身,为何要当老师?小丁向记者坦言:“学校给出的待遇超过了我的预想。而且现在教师的社会地位也在逐渐提高,所以我愿留下来做一名合格的教师。”在某军工单位工作的熊小姐颇具代表性:“教师工作稳定,还有寒暑假可以自由支配。前几天我和几个同事聊到这件事,大家对这个职业都挺感兴趣。”师资流动步入“大循环”师资队伍的流动过去是教育界的“内部事”。如今,行业壁垒被破除,教师队伍从相对封闭的“小循环”进入了一个开放的社会“大循环”。有关人士指出:全面建立教师资格制度,可形成一个庞大的社会性教师队伍后备军,筑起一个能进能出的人才“蓄水池”,为适应不断发展的教育需求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目前上海紧缺什么样的教师?上海市教委人事处处长黄日希建回答:双师型教师(既是教师又是工程师)和双语教师。眼下,上海准备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但在一些高职、中职院校中,理论课教学相当出色,操作类课程却和实际有脱节,急需一批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操作能力的教师。教师来源社会化后,一大批一线的优秀职业技术人员可以进入教师队伍,使教师结构日趋合理,满足职业教育发展的需求。
同样,十五期间上海将建设百所双语实验学校。数量庞大、能用英语讲授专业课的教师从何而来?仅靠在职培训和师范院校的培养难以在短时间内满足需求。另辟途径,从社会上“拿来”一些英语水平高、具备一定教育教学能力的人才,不失为一种解决方法。
破“师出同门”格局门开了,“城”外的人在冲进来,“城”里人如何想?
“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获得教师资格证,这对我们在职教师的冲击很大。”浦东临沂二村小学的王慧女燕老师颇有危机感:“我在寒假中接受了计算机、英语培训,但还是觉得需要更多的‘充电’。这学期我准备补一补《班主任心理学》等理论知识,同时尝试用英语上活动课。”过去,师范类学生“皇帝女儿不愁嫁”。现在,一开师资招聘会,复旦、交大等综合性大学学生蜂拥而来。上海师范大学校长杨德广感到了压力:“要把这种危机感、紧迫感转化为责任感。在教育教学方面,我们打算在质量和特色上下工夫。目前,我们对课程结构作了调整,把教育理论课从三门增加到七门,延长学生的实习期,还开设了60多门文化素质修养课。今后,还将推出一系列举措,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竞争能力。”杨德广认为,一所学校70%的教师“师出同门”———毕业于同一所师范院校,这种“近亲繁殖”不利于教师结构调整和教育科研发展。现在师范类与非师范类“杂交”,虽然导致“竞争”,但必然推动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