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的一天下午,记者在人声鼎沸、热闹非凡的深圳松坪小学校园里看到,学生们在指定的场地和教室里,各自显示着自己的“特殊”才能:拍皮球、踢毽子、转弧拉圈、跳绳、颠球、折纸、剪窗花、背诵古诗、默写英语单词、口算数学题、计算机汉字输入、主题演讲……这些平日里常做的事情在今天被特殊对待,是因为每个人都希望创下“顶尖”成绩,刷写松坪小学的新一轮“吉尼斯纪录”。
这场比赛持续到很晚才结束,因为许多项目的成绩需要时间。如拍皮球赛的是单手连续拍的时间,新记录达6个半小时多;转弧拉圈时间最长的也达到了6个半小时多;学生围绕一个主题的演讲竟能持续5小时01分;一个一年级的小同学背诵出517首古诗……
松坪小学已经开展过两次这样的活动了。设立这个奖项,是学校在坚持研究和实施主体教育的过程中,为了让科研产生实效,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推出的“挖掘学生创造潜能的若干措施”中的一项内容。
靠主体教育的科研课题,更靠对科研的科学管理——从“实”出发,落到实处,这就是一位校长的科研观。
观点之一:让学校全员进入科研
先行试点,取得经验后向面上扩展;待经验成熟后,再全员铺开——这是很多学校的科研实验程序。而松坪小学从建校就开始抓的主体教育课题研究,走的却是这样的研究路线:整体实施,即全员、全程、全面参与。每一位教师都是实验者,每一个班都是实验班,每一名学生都是实验对象,而且科研在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渗透。
校长罗楚春的道理是,常规的程序所用时间长,会降低教育科研的效益;办实验班不便于学校统一指挥、统一管理、统一行动;不利于全体教师共同提高和全体学生共同发展,也不利于营造浓厚的科研氛围从而形成一种校园文化。“在我们的前面,世界著名的实验学校、由苏霍姆林斯基领导的帕普雷什中学,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创办的晓庄师范,上海的建平中学……都是在校长的某一思想统领、指导下的整体实验,都没有先办实验班,也没有实验科学那种严格意义上的控制,他们的实验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原因之一就是全员参与,充分调动所有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正确的教育思想最终变成生动活泼的学校实践。在松坪小学,全体教职工参与主体教育课题,包括后勤人员也从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的角度进入了研究。
“主体教育能不能提供一种可操作的现成模式?”“主体教育与素质教育是不是一回事?”“衡量主体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标准是什么?”“实施主体教育还要不要对学生严格要求?”……在学校为大家举办的30多次更新观念的理论讲座后,都会举行现场“答辩”——哪位教师有没弄懂的问题都可以提出,由主讲人当面释疑,教师也可以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进行观念碰撞。为了使学习与思考能结合起来,在每次培训后,学校还安排了全员参与的考试。如听过讲座、在学习讨论的基础上,写一篇学习体会,提出3—5个教育实践中有待探索的问题,帮助老师们消化和深化效果。
观点之二:案例研究最适合教师
“父母在养育你们的过程中,都遇到了哪些艰辛?在为国家工作的过程中,碰到过什么困难?他们对你有什么希望?”一位二年级的班主任给学生布置了回家要做的调查。这位教师自选的研究专题是教育孩子孝敬父母。第二天的班会上,以“夸夸爸爸妈妈”和“我们该怎样报答他们”为主题,学生们各自讲调查和思考结果,大家一共列出了10条,而其中有5条正是老师要教给孩子们的。
这个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体现教育从封闭到开放、从强制到民主、从被动到主动获取的成功案例,被学校孵化出来。此后的案例研究会一个接一个,谁有谁就来讲。对每一个案例,都要研究它渗透了什么思想,其中隐藏着什么操作技巧,大家可以从中提炼出什么样的模式结构来,直到把这个案例研究透彻。
常常会遇到的一个场面让人感触良多:专门为教师组织的专家报告,往往是台上滔滔不绝,台下昏昏欲睡,原因就是长篇的理论离教师们太远,听着费劲,又不实用。教师们每天在教学第一线接触的都是最实际的案例,因此案例研究最适合教师的特点和意愿,报告会上的一个鲜活案例准让教师聚精会神。松坪小学的教科研就是运用教师最关注的案例来启动的。
在大多数教师都缺乏教改实验经验的情况下,校领导深入实际,细心捕捉教师们在实践中闪现出主体教育思想火花的典型案例,利用每周例会进行解剖分析和案例交流,帮助全体教师从对操作的茫然中解脱出来。在推进实验和培训教师的过程中,还是运用案例。每学期,学校规定老师要撰写2—3个案例,并纳入期末考核,对体现创造性操作技巧的优秀案例给予奖励。这样,激励了教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不断进行真切的回顾,在实践中经常思考、探索、学习和创新。几年下来,全校教师共写作案例1000多个,学校为他们出版了两本《主体教育案例集》,其中不少案例还发表在报刊上。
观点之三:研究是为了指导实践
有的学生做作业,往往在某一个步骤或某一个知识点上出现错误,最终造成整道题目都错了。松坪小学的一位教师在主体教育的研究过程中,琢磨出一种激励学生学习的批改作业方法:不给学生打不及格的分数。他不再像以往那样在错题旁简单地打个“×”,而是在出错的地方作个记号,旁边写上一句提示,如“本题计算顺序正确,只是第二步是错误的,”“本题方法不对,请参照课本例4的方法解答”……但不予评分。学生拿回作业后,不仅知道自己是在哪儿出了错,更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特别爱护,因而一定有主动订正的热情。当学生改过错题后,老师依然会给满分。这一招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
学校考察后认为,这个办法在作业批改领域真正体现了主体教育思想。于是以教科室的名义制定了意见,要求每个学科教师在作业批改的常规工作中都“不给学生打不及格分数”,以校内“法律”性质的文件对这种方法进行推广。
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育教学常态,就是松坪小学进行教育科研的目的。因为这些成果中体现出来的先进教育思想,只有得到广大干部教师的认可,并且在教改实际应用中反映出来,才能体现教育科研的真正价值,从而尽快为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服务。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松坪小学不断及时地通过学术交流、现场观摩、评审激励、出版成果和制定《意见》等形式,促使实验成果进入常态。学校经常有计划、有重点、有步骤地提取一些体现研究主题的经验、案例进行交流,成功地把部分教师的个人经验变为大家的经验,进而变成这个集体的共同行动。几年来,学校还先后组织了60多次优秀课例和优秀班队活动的现场观摩,使推广行动大面积、多方位。运用这些方法,松坪小学共将“不给学生打不及格分数”等10多项科研成果转化为教育教学的常态,使科研在实践中真正发挥了引路的作用。
编后:
科研兴校,当下已经成为许许多多中小学的治校纲领,教育科研因而如火如荼。对如今的广大中小学教师来说,教科研已然脱去了神秘的外衣,不再只置身于专家、学者的书桌案头,而成为了自己的寻常工作寻常事。
然而值得我们思考的是,在“校校搞科研”甚至“人人有课题”的同时,一些这样的现象浮出水面:教育科研成了有些学校的“幌子”,成了“做秀”的道具——做给别人看的事:为了给学校罩上一个“光环”而不是从学校的实际需要出发搞科研,题目往往大而空。只能是搬来一套套大理论,牵强地与教育教学“结合起来”,最后生拉硬扯地写出课题报告,满纸深而又玄的“引经据典”,其实是难以深入研究进去;因为要“做秀”,只能急功近利地用好教师好学生办实验班,课题从热热闹闹地开始到轰轰烈烈地结题,只有少数教师和学生参与。科研是“大功告成”了,但最后成果推广不了,不能变成常态,进入不了学校文化之中。结果工作仍一切如旧。课题研究除了给领导看,给同行摆,别无他用。
教科研不应只是躺在学校荣誉室里的一项记录或是挂在学校门口的一块牌子。作为一所学校的教科研,关键是在“实”字上,是使研究过的问题能在教学实践中产生实际的效应,使广大教师、学生都能受益,它的价值才能体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