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元月,《中国教育报》刊登该报记者对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的采访记实,其中有一个问题是:“21世纪教师能力中最重要的成分是什么?”林教授毫不犹豫地回答:“是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确实,要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有赖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教育质量的提高则依靠教师素质的提高,而教师素质是由多种成分组成的系统,包括教师职业理想、教育信念、教育观念、知识水平、人格特点、教学监控能力、教学策略和教学行为等成分,其中教学监控能力是教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外虽然还没有人明确地提出教师教学监控能力,但近几年有许多研究把元认知理论和维果茨基的言语自我指导理论,应用到教师的课堂教学和教师培训领域。这种趋势表明,教学监控能力将逐渐成为教学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例如研究者已把维果茨基的理论应用于教师培训和教学活动中,并进行了大量研究来探索元认知策略在教师成长和学生学习中的作用。研究表明,对师范生或在岗教师进行言语自我指导训练的效果是显著的,这类方法在改变教师的控制取向、减少教学焦虑、提高创造性的问题解决能力以及提高课堂计划水平和教学表现等方面,都有明显作用。然而,目前关于教学监控能力的实证研究仍很薄弱,从研究内容上看,已部分涉及到教学监控能力这一领域的某些内容,但是有待于进行系统的研究和整合。
在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中,对教学经验的反思又称为反思性教学(reflective teaching),是教学监控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个人认为,教学监控能力的实质是对教学过程的自我意识和调控,即反思能力。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的公式:经验+反思=成长。这个公式有一定的道理。因为已有研究指出,专家学习者是策略的、自我监控的、反省的,这种特点也表现在专家型教师(或称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中。进一步地,有研究指出,知识结构的复杂性和反思能力间存在着一种正相关,应该在反思性实践上帮助新教师,并重视新教师知识的组织及其发展。以后又有人提出了教师反思的框架,对教师怎样进行反思加以描述。反思日记、详细描述、职业发展和行动研究。但是,对这些反思研究仔细分析起来,就不难看出存在的一些问题,如反思的形式、反思与日常教学的关系等。这些问题制约了对教师反思研究的深入。我们提倡教师在反思活动中训练反思,在反思训练中提高教学监控能力,以教学监控能力带动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
显然,我们探索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目的不仅在于促使新手型教师向专家型教师转化。而且也在于学生学习质量得到提高、能力得到发展。目前的研究指出,专家型教师能考虑教学的内容、过程和学生的个体需要,而且也能够根据学生的知识背景和经验,有意识地对教什么和怎样教作出选择。因此,这类研究应着眼于课堂教学,找到影响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教师教学监控能力这一概念的提出,可以说是在教师的元认知训练、反思训练、言语自我指导策略训练与教学行为、学生发展之间找到了一个契合点。从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教师教学监控能力对教师的教学效果起着决定作用。因为从结构上看,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由计划与准备性、反馈与评价性、控制与调节性和课后反省性四个方面组成;从发展看,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发展表现出一定的年龄特征,即随教龄的增长表现出先增长后稳定的趋势。从效果看,它能明显地促进教师认知水平的提高和教学行为的改进,最终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从培养看,运用录像反思法、教学反馈法和自我提问法等方法训练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对教师的成长与发展确实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鉴于上述,开展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有关研究与实验,有望成为提高教师素质的一个突破口,成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新生长点。我的上述想法得到我导师林崇德教授的大力支持,并与浙江省萧山市教委一拍即合,于是一项关于中小学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培养实验就应运而生了。
萧山,这块钱塘江畔的热土,就象对经济发展的敏感一样,迅速抓住教师培养与发展的制高点,率先对这一课题进行了研究,经过近四年的共同努力,终于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000年6月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以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林崇德教授、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阎立钦教授、浙江大学党委副书记童勺素教授、浙江师范大学校长、博士生导师徐辉教授、教育部师范司副司长、博士生导师袁振国教授和浙江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田正平教授等人组成的鉴定组,对该课题成果进行了鉴定,得到了充分的肯定,认为该成果在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对教师培养这一关键问题进行了很有价值的探索,在国内同类研究中具有领先水平,研究所形成的操作模式有较大的推广价值。作为这一课题的学术顾问和指导教师,我感到由衷的喜悦和欣慰,课题的研究带出了一批科研型的教师,课题的研究培养了一批名教师,课题的研究走出了教师校本培养的新路子。我在表示祝贺的同时,也要感谢为此付出辛勤劳动和不懈努力的全体课题组成员,感谢全力支持课题开展研究的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和教育科研部门专家,感谢大家为教师培养所作出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