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由合肥工业大学负责研制的电动汽车技术在合肥锻压集团和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公司先后开花结果。这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成本低、节能又环保的首批安徽产电动汽车,引起人们的关注。而提供电动汽车技术的合肥工业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于2000年前就开始这一技术的研制,像这样瞄准市场需求,面向经济建设及地方经济发展,创新型应用性强的科研成果和技术,在合工大还有一大批。
潜心科研瞄准实践
殊不知,这些硕果的背后,凝聚的是合工大建校63年来的办学经验总结。从“八五”期间开始,学校就响亮提出“鼓励一部分教授特别是工科研究人员把论文写在产品上”的口号,大力开展直接服务于经济建设的科技开发和应用技术研究工作。“十五”以来,学校明确提出“科研是强校之路”,继续倡导“论文写在产品上,研究做在工程中,成果转化在企业里”,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产学研硕果累累,科研工作取得一系列突破。
2007年,合工大一举实现三个“超千万”让全校师生为之一振,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经费超千万、国家科技部项目经费超千万、企业委托单项课题经费超千万,据统计当年该校科研到账经费超额实现目标,总共达到1.36亿元。
去年该校精心组织开展了“科技发展年”,进一步激发了教师科研热情和创新精神。该校新增了“特种显示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7个省部级科研基地,“机电产品可持续制造理论与技术”国家“111计划”学科创新引智培育基地,为师生实践开辟了更广阔的试验田。
在这个思路的指引下,仅2007年一年,该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安徽省科学技术奖16项,连续三年保持安徽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不断线;并顺利通过国家军用标准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现场审核;学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管理科学与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电力电子与电力转动”3个学科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学科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新增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11工程”三期建设项目和“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申报准备工作进展顺利。
结缘企业释放能量
在经济建设主战场面前,高校作为人才库、智慧源焕发出新的巨大能量,尤其合工大这样的老牌重点工科院校不容半点退却。从短期到长期、从单项内容到多项任务、由松散联合到战略联盟、由单一形式到多种方式并存,合工大在产学研合作的道路上大步快跑。
企业出资金出题目,学校出人力出智力,在合作中帮助企业解决难题,同时实现自身的教学相长。学校通过以企业为龙头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实现了相关学科、科研团队与大院大所大企业的合作。安徽江淮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奇瑞汽车公司、东风汽车公司、华东光电技术研究所、中电集团公司38所、北京自动化研究院等多家大中型企业、科研院所,都是合工大的战略联盟伙伴。
现在,大到汽车、太阳能电站,小到DVD芯片、电刷,成百上千的产品上都烙上了“合工大”印:该校与北京自动化研究院共建“教育部光伏系统工程研究中心”,在国内率先研制的太阳能光伏系统,目前推广到新疆、西藏、青海等地;学校根据安徽省非金属矿藏丰富的优势,与多家企业合作开展非金属矿藏的开发利用,提高了产品的经济价值;学校与交通部门就交通建设面临的关键技术展开攻关,解决了高速公路和桥梁建设中的一些技术问题;复合材料公司“碳纤维——银基复合材料电刷的应用研究”取得重要成果,产品已成功应用于我国“神舟六号”监控系统中。
创新之花香溢江淮
作为坐落在我省的唯一全国重点工科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的发展和安徽经济建设大发展密不可分。由马鞍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委托研究大型工程项目“火车车轮成品尺寸检测系统”获中国高校及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投入使用以来,运行正常,确保了提速车轮和出口车轮成品的质量,为我国冶金工业和交通运输业出口创汇作出了贡献,替代了进口。
在去年实施的“科技发展年”里,学校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战略,先后与省内合肥市、安庆市等11市签订了市校全面合作协议,组织广大教师积极开展与我省各地市企事业的科技合作,共落实80多项合同。学校教师还在“江浙行”和“沿海行”中,参加了江苏南京、无锡等,浙江宁波、玉环、温州等,福建福州,广东广州、深圳、佛山、东莞、肇庆等地的产学研对接会,积极对外开展科技合作,每个地区都达成10多项科技合作协议。去年5月在教育部—广东省产学研合作会上,有6个项目获得省部产学研经费支持,项目总经费达330万元。去年11月,与温州市政府联合举办汽车零部件论坛,该校20多位教师的科技代表团参加项目发布,目前已与多家企业达成实质性合作,其中CIMS所就合作项目经费过百万。
曾被人誉为“安徽工业脊梁”的合肥工业大学,今年还将在去年实施“科技发展年”的基础上,继续实施科研强校的战略,坚定不移走产学研结合的路子,争取在今年“科技创新年”中,构建大平台,组建大团队,强化科研特色,加快成果转化。学校近日召开的第七次党代会上,提出了新的奋斗目标:在加快建设国内先进、国际知名的创新型高水平大学征途中,为创新型安徽做出更大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