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敏
幼小衔接是为了实现儿童从幼儿园顺利过渡到小学,使儿童获得良好的学校适应状态的互动过程。由于该问题涉及到幼儿园、小学两个不同类型的学校,参与的主体包括幼儿教师、小学教师、幼儿、家长,关涉到课程、教学模式、评价等多方面的转变,其复杂性导致许多幼儿无法适应转变,从而产生许多问题。
当前,幼小衔接教育备受家长关注,但家长们关注的大多只是知识衔接,往往误解了幼小衔接的真正含义,偏离幼小衔接的理性轨道。
真正意义上的幼小衔接,是幼儿园和小学两个阶段教育的顺利、自然衔接,是幼儿从幼儿园走向小学阶段,心理、行为以及学习习惯、人际交往等方面的有效适应,从而防止幼儿入学时产生焦虑、畏难等情绪。
作为一名校办幼儿园的园长,我与老师们坚持观念转轨、习惯接轨、体验并轨,有效畅通了家长思想上的“衔接”、孩子生活与心理上的“衔接”,实现了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的无缝无痕“衔接”。
观念转轨:畅通思想衔接
我园是校办幼儿园,每年春季大班都会涌入很多新生。问及家长,他们的观点大同小异:孩子再有半年就上小学,转到校办园适应适应。由此可见,家长还是“老观念”,认为校办园能提前学小学课程,提前认读“a”、“o”、“e”,提前学加减法等等。在家长观念转轨上,我们坚持三步走。
第一步多宣传。我们做的第一项工作就是召开新生家长会,大力宣传学前教育政策法规,把家长的思想认识转到《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上来。向家长发放《指南》宣传单,促进其全面了解幼儿身心发展与学习的基本规律、特点,帮助认识5—6岁幼儿在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发展目标,了解幼儿的认知水平,明确拔苗助长的危害,认识幼儿园小学化的错误倾向,提倡家长重视幼儿学习品质的培养,对知识技能学习不盲目、不跟风,引导家长走出认识误区。
第二步勤沟通。我们定期组织由小学低年级教师、幼儿园大班教师以及大班幼儿家委会成员参加的幼小衔接会议。主要针对育人目标,让大班老师与小学低年级教师进行专门研讨、答疑解惑。着重让低年级教导主任给幼儿教师、家长讲述习惯养成的重要性,明确进入小学一年级的学习要求,给家长吃下定心丸:入一年级,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学习拼音和加减法。邀请小学部教师根据实例向家长“提前学习”对孩子养成良好听课习惯的危害。思想对接、对话交流,一次次讨论交流,让家长消除顾虑,更让幼儿园与小学部的教师在育人目标上达成了共识。
第三步出建议。每年大班幼儿学习结束时,我们都举办家园话别活动,为即将成为准小学生的家长们献上一些合理化建议,提醒他们做好各方面的准备。特别是家长和老师对每位小朋友的祝福语环节,既增强了家长的责任意识,也激发了幼儿对未来美好的憧憬。
习惯接轨:畅通生活衔接
首先,做好行为习惯接轨。在行为习惯上,幼儿园与小学有着本质区别,幼儿教育以赏识、尊重为主,弱化了规范,不求千篇一律;小学则有明确的《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如“按时上学,不迟到,不早退”等,这些规范学生必须做到。幼儿园要求就比较宽松,即便过了早晨的入园时间,仍有部分幼儿陆续入园。所以有的幼儿到了大班,仍有睡懒觉的习惯。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在幼小衔接实施方案行为习惯养成的第一条规定:大班幼儿下学期必须养成早睡早起、按时入园的习惯。除此之外,文明宝宝的评选涉及了幼儿日常生活和交往的若干个好习惯,讲文明、讲礼貌、尊老爱幼、团结友爱、诚实守信等等。幼小衔接的内容还区别于小学的习惯养成,要求在幼儿活动和游戏中及时发现、及时肯定,表彰总结随时做,处处发挥榜样作用,逐步改变幼儿的不良习惯,促成好习惯的逐步养成。
其次,做好学习习惯接轨。幼儿园的教育是寓教于乐,在游戏中学习,在故事中明理,在活动中发展。而小学教育,则要中规中矩、整齐划一地听—学—练。针对学习方式的不同,我园的幼小衔接方案作了相应调整,在离幼儿入小学三个月的6月起,强化幼儿的倾听、坐得住等习惯的培养,通过开展幼儿感兴趣的童话剧表演等活动,进行渗透、训练。在活动的参与中逐步培养幼儿的倾听、思考、与人合作等学习习惯。加之老师有针对性地表彰与奖励,逐步激励幼儿转变学习方式,为入学做好准备。
体验并轨:畅通心理衔接
充分利用校办幼儿园优势,组织实地参观、交流,增强幼儿入学信心。每年下学期,大班的幼儿都能去参观小学的图书室、阅览室、微机室,观看大哥哥大姐姐做科学实验等,以此激起幼儿渴望入学的愿望,增强做一名小学生的自豪感,消除了入学焦虑。在此基础上,我们还组织幼儿进行“我心中的小学”主题绘画活动,增强了幼儿的自信心。
创意开展“有趣的小学生活”交流活动,拉近幼小距离。我们借小学大课间的时间,联系小学低年级优秀学生来幼儿园大班做“有趣的小学生活”交流活动,孩子们通过聆听大哥哥大姐姐讲小学里的有趣故事,激发幼儿入学的渴望。活动后的“我的心愿”语言交流活动,进一步锻炼和提升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为准小学生做好准备。
(作者系山东省莱芜市第二实验小学幼儿园园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