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国民心理健康状况研究小组近日发布的《2007年国民心理健康状况研究报告》显示,我国城市居民心理健康问题不容乐观,有关部门亟须采取措施,积极应对。
此次调查在全国21个省(直辖市)的39个城市取样,共发放问卷18000份。报告显示,在接受调查的城市居民中,15%—18%心理健康状况为“好”,65%—70%为“良好”,11%—15%为“较差”,2%—3%心理健康状况为“差”。心理健康状况“较差”者可能具有轻度心理问题;心理健康状况“差”者可能具有中度到重度心理问题,亟须获得心理咨询与治疗。
报告指出,心理健康水平随着年龄变化表现出特定的波动。在青少年阶段,心理健康指数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初一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最佳,初二、初三学生次之,高中学生最低。在成年阶段,心理健康指数逐渐上升,总体表现为年龄越大,心理健康状况越好。在老年阶段,心理健康指数在75岁前保持平稳,75岁后显著下降。
研究结果表明,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有亲子关系质量、家庭结构和学校教育质量。“与父母相处得好”的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较好,双亲家庭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优于其他家庭结构(如单亲家庭)的青少年,在自我体验、人际交往和环境适应方面尤为突出。重点中学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好于普通中学或职业中学的学生。
影响成年人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有经济收入、教育程度、职业类型、休闲方式,其中经济收入对心理健康影响最大, 心理健康指数随收入增加呈上升趋势。经济收入低、教育程度低、从事服务业或无业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偏低。
影响老年人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有身体健康、医疗与居住保障、婚姻状况等。老年人自评身体越健康、参与活动越多、对医疗和居住条件越满意,其心理健康水平也越高。
研究报告还表明,48%的受访者认为“现在社会上人们的心理问题严重”,与此同时,74%的受访者认为“心理咨询服务不便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