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征文通知发布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教育观察
中教论坛:地方高校定位不怕“低一些”
2011-09-26    中国教育报

字体大小:

  

陈小虎

  核心观点:地方高校必须破除故步自封的“金字塔”理念,以服务地方为目标,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培养应用型、实用型人才。地方高校不怕“低”一些,不仅要敢于“地方化”,还要“化”入地方的方方面面,甚至街道、乡村、中小企业,把事情做起来。

  ■陈小虎

  近年来,在我国高等教育迅猛发展的大潮中,不少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盲目追求大而全,不是“国内一流”,就是“国际领先”,脱离了学校实际,也有违教育本质,培养出的人才往往无法满足社会需求。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提出,要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对于地方高校来说,如何进行准确定位、实现科学发展,确实是当前的重要课题。

  我认为,地方高校必须破除故步自封的“金字塔”理念,以服务地方为目标,明确教学应用导向的根本性问题,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培养更多社会、城市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实用型人才。

  大学是以城市或地方为依托而产生的,只有在为地方发展服务中才能寻求到更加崇高的价值。国内外的经验表明,地方高校能否办出特色,关键在于能否立足本地,作出正确的前瞻性分析和准确把握,开拓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空间。

  大学办学是否取得成功的显著标志,是看它能否真正融入社会并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当前,高校与地方经济社会的互动发展已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地方高校应准确把握这一时代要求和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明确自身使命,发挥独特优势,积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地方高校要更好地服务地方,也是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以后的必然需求。相对于“精英型”高等教育而言,大众化阶段的大学具有重心下移、结构复杂、规模扩大、水平提升等新的特点,其中的地方高校,必须更加直接地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进程,提供能够满足社会经济需求的供给,才能获得自身的发展。

  以金陵科技学院为例,作为一所南京市属的普通高校,学校的“根”在南京,发展的“魂”也应该在南京。我们明确提出了学校发展的“南京战略”,把“南京”作为第一服务方向、第一主要目标、第一优先发展的区域,立足于此、深入于此、融入于此、服务于此、贡献于此,让学校各个学科专业在南京得到认可,在南京扎好根、打好基。

  一些人认为,将发展战略定向地方,就代表目标小,眼界浅,这是误解。因为根据国家的规划,长三角地区将成为世界最发达的地区之一,而南京是江苏“两个率先”的带头城市,是长三角地区的骨干城市,也将成为世界最重要的城市之一。只要我们的学科专业能够融入南京发展,在南京走在前面,那么我们的学科专业建设水平就不会是低层次的,我们的事业也能真正融入南京的发展,我们的学校也能真正展开腾飞的“发展之翼”。

  因此,地方高校不怕“低”一些,不仅要敢于“地方化”,还要“化”入地方的方方面面,甚至街道、乡村、中小企业,把事情做起来,真正成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坚实基础。

  (作者为金陵科技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印度高教改革 盼产生六位诺奖得主
· 四川高教改革快车全面提速
· 浙江高教改革瞄准“痛点”下刀
· 专家谈2014高教改革 研究生教育收费改革将全面铺开
· 刘广明:上海纽约大学与南方科大的共同使命
· 直补学生破解高校食堂涨价潮
· 单靠补贴不能解决问题 高校食堂拿什么应对涨声?
· 业界:高等院校应大力增强社会服务功能
· 教育部普通高校本科教学评估新方案启动实施
· 业界称高等教育机制弊端在于“进口出口”问题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