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世纪80年代争相报名投考的热火,到如今高招时往往成为末选的冷门专业,大学中文系切身体验了“盛世不再”的苍凉。这其中固然有时代变迁的无情、社会选择的冷酷,却也有中文教育自身的迷失。浮躁的求学风气、现实的功利主义、过度“论文化”的考评机制,都在隐隐腐蚀着中文教育的根基,让充满灵性与驰骋空间的文学教育被现实的无奈钉在了刻板的机械流程中。
中文教育,何去何从?
——编者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刺激了不少国人的神经,更引起了大学对中文教育的深思。在10月16日举行的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座谈会上,大学需要什么样的中文教育、中文教育遭遇了怎样的难题,成为讨论中的焦点。

蔡华伟绘
冷落
专业冷门成考生兜底选择,优秀学生借考研“大逃亡”
“如果说中文系是‘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也许有些言之过甚,但与上世纪80年代相比,在青年中受宠的程度确实大不如前了。”原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徐葆耕感慨。
原因,就在于大学专业之间的竞争,以及当代社会价值倾向的趋同。徐葆耕曾撰文道,“近些年,在考文科的学生中,多数的选择是:一经管、二法律、三新闻。中文系在考生的志愿选择中屈居于这三者之后,盖有年矣。考研则是中文系优秀学生的一次‘大逃亡',有机会进前三个专业读研的学生,大多会脱离中文系,改换门庭。北大中文系的日子好过一点,跟那三个专业或有一拼,但对照20年前‘文科状元'的荣誉地位也已‘盛世不再'。”
中文系不仅被冷落,更加被“拒绝”。青年作家蒋方舟“想做文学”却选择了新闻与传播学院,青年作家韩寒更是回绝了复旦大学中文系的破格录取。“韩寒放弃了大学,他没有把自己放到监狱里面去。”韩寒的选择得到了画家陈丹青的认同,在陈丹青眼里,中文系“会害了”那些对文字有兴趣的年轻人。
或许,陈丹青的言辞有一些偏激,但是中文系确不如从前那般宁静、文气。网友Rebecca倒了一滩的苦水:“身在中文系,很多人不热爱自己的专业,大家的眼睛都望着外面的世界。象牙塔太苦,尤其是在学到一个不能立刻经世致用的专业之后,更觉得苦。别的人都发财了我还在研究所谓的文学,进行所谓的文学创作,有什么意思?”
Rebecca的感触,北师大文学院教授赵勇深有体会:“如今来文学院读书的大学生,真心喜欢文学的并不是很多。现在许多人选择专业往往很实际,他们关心的是,此专业将来是否好找工作,彼专业将来能否挣大钱。”他曾经在研究生的课上询问谁读过莫言的作品,结果,应者寥寥。
在赵勇看来,现在选择文学院的学生往往是冲着录取门槛低来的,“对文学无所谓喜欢或不喜欢却选择了文学专业,他们当然不会对文学生出太多痴情。”
推荐内容>>莫言喜获诺贝尔文学奖实况追踪 获奖花絮 专栏>>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
推荐内容>>盘点莫言经典作品 关注文学意义:莫言作品内容简介
推荐专题>>聚焦:中国作家莫言获2012诺贝尔文学奖
推荐内容>>莫言获奖后广受关注 瑞典媒体称其“一夜成名”
推荐内容>>莫言称获奖是文学胜利 批判社会黑暗面凌厉严肃
推荐内容>>莫言文学成长经历一览:为娶石匠女儿想当作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