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教育观察
人民日报:莫让过度考评腐蚀中文教育根基
2012-10-19    人民日报

字体大小:

  从上世纪80年代争相报名投考的热火,到如今高招时往往成为末选的冷门专业,大学中文系切身体验了“盛世不再”的苍凉。这其中固然有时代变迁的无情、社会选择的冷酷,却也有中文教育自身的迷失。浮躁的求学风气、现实的功利主义、过度“论文化”的考评机制,都在隐隐腐蚀着中文教育的根基,让充满灵性与驰骋空间的文学教育被现实的无奈钉在了刻板的机械流程中。

  中文教育,何去何从?

  ——编者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刺激了不少国人的神经,更引起了大学对中文教育的深思。在10月16日举行的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座谈会上,大学需要什么样的中文教育、中文教育遭遇了怎样的难题,成为讨论中的焦点。

  蔡华伟绘

  冷落

  专业冷门成考生兜底选择,优秀学生借考研“大逃亡”

  “如果说中文系是‘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也许有些言之过甚,但与上世纪80年代相比,在青年中受宠的程度确实大不如前了。”原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徐葆耕感慨。

  原因,就在于大学专业之间的竞争,以及当代社会价值倾向的趋同。徐葆耕曾撰文道,“近些年,在考文科的学生中,多数的选择是:一经管、二法律、三新闻。中文系在考生的志愿选择中屈居于这三者之后,盖有年矣。考研则是中文系优秀学生的一次‘大逃亡',有机会进前三个专业读研的学生,大多会脱离中文系,改换门庭。北大中文系的日子好过一点,跟那三个专业或有一拼,但对照20年前‘文科状元'的荣誉地位也已‘盛世不再'。”

  中文系不仅被冷落,更加被“拒绝”。青年作家蒋方舟“想做文学”却选择了新闻与传播学院,青年作家韩寒更是回绝了复旦大学中文系的破格录取。“韩寒放弃了大学,他没有把自己放到监狱里面去。”韩寒的选择得到了画家陈丹青的认同,在陈丹青眼里,中文系“会害了”那些对文字有兴趣的年轻人。

  或许,陈丹青的言辞有一些偏激,但是中文系确不如从前那般宁静、文气。网友Rebecca倒了一滩的苦水:“身在中文系,很多人不热爱自己的专业,大家的眼睛都望着外面的世界。象牙塔太苦,尤其是在学到一个不能立刻经世致用的专业之后,更觉得苦。别的人都发财了我还在研究所谓的文学,进行所谓的文学创作,有什么意思?”

  Rebecca的感触,北师大文学院教授赵勇深有体会:“如今来文学院读书的大学生,真心喜欢文学的并不是很多。现在许多人选择专业往往很实际,他们关心的是,此专业将来是否好找工作,彼专业将来能否挣大钱。”他曾经在研究生的课上询问谁读过莫言的作品,结果,应者寥寥。

  在赵勇看来,现在选择文学院的学生往往是冲着录取门槛低来的,“对文学无所谓喜欢或不喜欢却选择了文学专业,他们当然不会对文学生出太多痴情。”

推荐内容>>莫言喜获诺贝尔文学奖实况追踪 获奖花絮    专栏>>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
推荐内容>>盘点莫言经典作品 关注文学意义:莫言作品内容简介 
推荐专题>>聚焦:中国作家莫言获2012诺贝尔文学奖 
推荐内容>>莫言获奖后广受关注 瑞典媒体称其“一夜成名”
推荐内容>>莫言称获奖是文学胜利 批判社会黑暗面凌厉严肃 
推荐内容>>莫言文学成长经历一览:为娶石匠女儿想当作家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是培养一般人才还是专业人才?中文教育的"困惑"
· 美"浸入式"中文小学受追捧 用中文教美国课程
· 教育部部署做好2021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
· “2020年普通高校招生网络直播咨询会”公益活动启动
· 高招大数据决策支持系统,让招生工作更加科学有据
· 高招信息安全怎么做?一线网络安全人员提出三大工作要点
· 北京今年高招专业目录出炉 本科一批计划14599人
· 北京市高招网上咨询6月16日启动
· 北京高招体检3月1日启动
· 2017年高招大幕拉开 文化课成艺考生心腹大患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