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孟繁华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
家庭学习是否会使孩子和社会隔离?私塾式的教育能否替代学校教育?现代教育体系是否是最适合孩子成长的?是要“通识教育”还是追求“博雅教育”……
许许多多的问题困扰着父母,不同的认识也使得人们做出不同的选择,有人放弃公共教育,也有人拼命追求“名校”,其目的无非都是想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但究竟什么方法才是合适的?
孟繁华说:“学校教育确实存在很多问题,应试教育使得孩子疲惫不堪,单一的评价体系,让学生都走在独木桥上,对于发挥孩子的天性、个性、创造力等都不利。实际上今天我们的教育已经意识到这一点,也开始逐步改变。我觉得,正确应对的方式是努力去改善我们的教育,使它更加符合人性的发展,而不是完全避开它。”
“桃花源”看上去很美
北京晨报:“桃花源”教育,有人赞赏,也有人反对,应该怎么去理解它?
孟繁华:如何理解“桃花源”式教育,我想首先应该理解什么是教育?教育究竟是干什么的?本质是什么?一般来说,教育的功能有三个,第一,唤醒人们的生命意识,让受教育者去理解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明白生命的意义和可贵。其二,启迪人的精神世界,让人懂得精神的价值。其三,建构人的生存方式,在不同的社会中,有不同的生存方式,一个人如何在当下的社会中生存下去,融入社会,符合社会的发展状况。这几个方面的作用同时存在,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的。
北京晨报:“桃花源”式教育无法完成这些功能吗?
孟繁华:从教育的本质来说,“桃花源”式教育其实是看上去很美,实际上存在很多问题,可能会有个别的情况可以达到教育的这些功能,但从普遍意义上讲,在实现教育功能上,个人的力量、家庭的力量,很难与社会公共教育相比。
私塾式教育难适应现代
北京晨报:您觉得“桃花源”教育可能会出现什么样的问题?
孟繁华:首先,这种离开公共教育的方式,很容易忽视人的社会性,每一个人都有自然性和社会性,任何一个方面都不能忽视。家庭式、私塾式的教育,缺少社会交往能力的训练,一个人的社会交往,当然不可能仅仅是和父母,还有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以及和社会上各种人的交往,在学校教育中,这些都能充分地得到锻炼和体现,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无疑是有益的。
北京晨报:私塾式的、小规模的,几个学生一起,不能完成这种训练吗?
孟繁华:这就涉及一个现代性的问题,现代社会发展速度飞快,人和社会的沟通交融远远大于小农经济时代,因此,那种小农经济时代的私塾式教育,很难适应现代社会对人的要求。一个人的知识、眼界、思想等都需要更加适合现代社会的方式去训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