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教育难以应对社会挑战
北京晨报:您谈到现代性,现代性和现代教育是否有必然的关系?
孟繁华:当然。一方面,现代教育模式本是基于现代性而产生的,培养的就是适应现代社会的公民,两者息息相关。其实,现代社会高速发展,一个人要融入社会,成为社会力量的一分子、社会发展的推动者,而不是独立于社会之外,需要通过现代教育来完成。
北京晨报:现代教育是否可以通过家庭教育完成?
孟繁华:现代教育不仅是内容的教育,也是方式、理念、思想等的教育。即便是内容上,学校教育也更容易和时代发展相适应,因为最新的知识、思想、理念等会更快地进入到教育之中。而我们知道,小农经济时代,社会发展的速度并不快,不论是知识的更新,还是思想观念的变化都不明显,而且,农业时代的教育,和社会生产生活的关系不是很大,只学四书五经、只学琴棋书画,所以不会对生产生活产生太大的影响。但是现代社会,各个方面都需要专业的知识和理念,而且变化速度飞快,单独的、个人的教育很难应对社会中的种种挑战。
“桃花源”的意义在于反思
北京晨报:那么是否可以说“桃花源”式教育没有可取之处呢?
孟繁华:倒也未必,比如说,在保护人的天性上,确实有一定的好处,特别是在今天我们的学校教育模式还存在许多问题的状况下。但是这并不代表“桃花源”式教育是值得追求的教育方式,盲目追求“桃花源”式教育实际上是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
北京晨报:那么如何看待“桃花源”式教育和学校教育两者的关系呢?
孟繁华:我觉得“桃花源”式教育其实也是在倒逼现在的教育模式和教育体系,敦促我们反思现行的学校教育。现在的学校教育确实问题很多,比如应试教育,单一的评价模式,对学生天性的压制,对个性、创造力、独立思维的束缚等。这就要求我们积极推进教育改革,推行素质教育,满足多样化教育的要求。我想,“桃花源”式教育的重要意义应该在这里,而不是说欣赏这种教育模式本身。
“在家上学”
并非主流
北京晨报:有资料显示,在国外,类似于“在家上学”的现象也很多,您怎么看?
孟繁华:特殊的现象永远存在,比如说一些特殊的情况,孩子不能适应学校的环境等,但是在任何国家,这都不是主流,按照比例来说,都是极少数。并且个人的教育要适应社会,需要一系列的社会环境、体系配合,对于教育者的要求自然也不低,不可能大范围的适用。
北京晨报:现代社会信息传播发达,个人获得教育资源并不难,“桃花源”式教育是否可能在未来成为一种可行模式?
孟繁华:恰恰相反,信息时代信息爆炸,可能一个人很容易在网络中获得信息,但是对知识的深刻理解、体验、感悟却不容易从网络上搜索到。而且因为信息太多,反而可能会更难获得深刻的理解和感悟。所以,信息时代,要跟上社会的脚步,更需要专业的学校教育。
北京晨报:也有人认为,现代教育注重通识教育,而个人式的教育更容易实现博雅教育,是否如此?
孟繁华:现在我们的教育模式确实在很多方面不足,事实上,现在已经开始重视对学生天性、个性等方面的教育。而且,通识教育和博雅教育并不矛盾,不存在只能重视一个的问题。通识教育毫无疑问是需要的,在这个之上,追求博雅教育当然也没问题。所以,问题不在于去此适彼,而在于如何努力推动我们的教育模式的转变,让学校教育更加符合现代教育的理念,更加彰显人的个性,而非压制。(记者 周怀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