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铁流苦战职称考试12年终没过关引发社会关注
网友指出现行职称评审使整个社会付出巨大成本
知名学者熊丙奇指出,职称考试不是要不要改革的问题,而是应叫停或取消
漫画:朱慧卿
近日,著名作家铁流苦战职称考试12年的消息引发网友热议。据人民日报1月11日报道,为了通过副高职称考试,铁流年年都要放下手头的创作,为攻克英语和计算机而努力,但连考12年都没能通过。
推荐内容>>透视职称评审制度系列报道之一:论文之殇 推荐内容>>透视职称评审制度之二:职称评审患了什么病? 推荐内容>>透视职称评审制度之三:学术人才用什么度量? 推荐内容>>透视职称评审制度之四:祛痼弊 创机制 荐人才 推荐内容>>透视职称评审制度之五:转变人才观念 深化职称改革
“职称考试无端浪费人才精力。”长城论坛网友“莲池白丁”说,试问一个作家的黄金创作期能有几年?英语和计算机作为服务于人的工具,对作家来说,能用于创作、投稿、交流足矣,非要把考试成绩作为硬指标,岂不是舍本逐末?
南海网网友“赵艳生”认为,如果职称不是与待遇挂钩,相信没有几个人会为了评职称而不懈奋战。当前的政策是职称高,待遇也高,职称低,待遇也低,所以人们才对评职称这么趋之若鹜,甚至无所不用其极。
人民网网友“刘昌海”也说,评上了更高一级的职称,各方面待遇都会提高一大截,也难怪作家要“为稻粱谋”。我们该反思的,是这种不合理的职称评审方式。
一名新华网网友说,术业有专攻,作家最需要具备的是写作能力。衡量写作能力的标准并不是计算机、英语过了几级,而是他创作了多少作品,在社会引起了多大反响。但现行的职称评审制度,几乎对所有人都是一套公用标准,如何能测量出一个人的专业水平?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在2009年进行一项调查显示,76.5%的人意识到目前职称最大问题是,职称评审制度不能反映人的实际能力;74.2%的人指出,职称评审造成寻租、作假、腐败现象严重。
一名人民网网友指出,目前几乎所有的事业单位,都存在着不合理的职称评聘制度。比如教师,同样是教一个年级一个学科,一个副高职称的教师和一个初级职称的教师,收入有天壤之别。就算那位初级职称的老师教学成绩再好、工作再努力也没用。其他行业如医生、科学技术人员,也大抵如此。这样的现状,使得很多人为了尽早晋升职称而费尽心思,消耗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而且,与评职称相关的论文发表、外语和计算机培训已经形成一门产业,在某种程度上也催生了社会上的不正之风。
知名学者熊丙奇指出,职称考试不是要不要改革的问题,而是应叫停或取消,这才是真正推进我国人才管理评价深入改革的非常重要的方面。
人民网网友“张永恒”说,在一些市场化程度较高的行业,比如律师,早先也评“职称”,现在已经取消了。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会有越来越多的领域给人才“减负”,职称评审这种落后的人才衡量制度,也一定会取消。
一名新浪北京网友表示,现行的职称评审,使整个社会都在付出巨大成本。在这样的形式主义下,年轻人不思精进本职工作,只想早点儿评上职称,拿到看得见的“名利”,因为很多岗位只有有了职称才能聘上。真希望能取消职称评审制度,重新建立一套社会和业界都认可的评价标准,真正反映人才的实际能力。(点评整理 王聪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