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征文通知发布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教育观察
"国际课程"被指缺失国民教育 专家呼吁社会关注
2013-02-06    光明日报

字体大小:

  编者按 中学生修习完国外大学认可的“国际课程”,即可直接申请国外大学。这种留学捷径正日渐流行。但是,这些国际课程基本由学校自行引进、社会中介参与,缺乏政府引导、统筹、规范,导致乱象频出。不少学校的“国际班”,全套“拿来”境外课程,放弃了学生的母语教育和文化历史教育,丧失了国家的教育主权而浑然不觉。针对此现象,本报记者以今年上海“两会”上的一份民盟提案为线索,进行深入采访,希望能引起全社会的重视。

  中学生修习完国外大学认可的“国际课程”,即可直接申请国外大学。这种留学捷径正日渐流行。但是,这些国际课程基本由学校自行引进、社会中介参与,缺乏政府引导、统筹、规范,导致乱象频出。不少学校的“国际班”,全套“拿来”境外课程,放弃了学生的母语教育和文化历史教育,丧失了国家的教育主权而浑然不觉。针对此现象,本报记者以今年上海“两会”上的一份民盟提案为线索,进行深入采访,希望能引起全社会的重视。

  在日前刚刚结束的上海市“两会”上,记者看到了来自民盟的一份提案,直指这些“全境外课程系统”,完全脱离了国内的学制和课程系统,不管这些学生最终是否出国留学,都造成了他们的“去中国化”。民盟上海市委教育委员会副主任朱怡华告诉记者:中学阶段绝对不该缺失国民教育,这种现象应该引起主管部门的足够重视!

  记者从上海师范大学的一项调查中获悉,目前在基础教育阶段,全国各地引入的国际课程已超过20种,近300所学校正在开设各类“国际课程班”。

  近两年,“国际班”的发展速度尤其惊人。以上海为例,朱怡华透露,2010年,上海共引进7种国际课程,到2012年,国际课程数已达18种,包括美国的AP课程、IB课程,加拿大的BC课程,澳大利亚西澳课程和英国A-Level课程等;国际课程班的学生规模也增长很快,从2010年到2012年,两年间就翻了一番。

  引进国际课程的好处自然有不少。但是,有一批学校开设“留学预备班”,利字当头,全套引进国际课程替代本土课程,放弃了母语教育和中国文化与历史教育。一些学校为了标榜国际化水平,将学生纳入“全境外课程系统”,完全脱离了国内的学制和课程系统,不管最终是否出国留学,都造成了这些学生的“去中国化”。“在基础教育阶段首先是国民教育,培养优秀的本国公民,然后才有可能真正培养出具有国际视野和参与国际生活能力的人。”朱怡华说。

  上海市教委基教处处长倪闽景对此表示认同。他认为,给孩子什么样的教育,形成什么样的价值观,教育起到非常微妙的作用。放弃本土课程、照搬国际课程,未必有利于孩子申请国外大学,更不利于孩子学习能力、适应能力、知识结构的全面发展。这种短视的做法无视教育主权,还会带来文化认同、课程结构等一系列的风险。“教育始终要以教育为目的,以出国为导向,以赚钱为目标,这样的教育迟早要出问题。”(记者 曹继军 颜维琦 )

  上海市教委2012年8月发布了《上海市教育国际化工程“十二五”行动计划》,数据显示,目前,上海共有21所针对国内学生开设“国际课程”的“国际班”。

  上海市普通高中开设国际课程情况

  课程 学生(人)

  IB课程 892

  英国A-LEVEL课程 1200

  加拿大BC省课程 311

  美国AP课程 223

  中美合作PGA课程 56

  德国DSD课程 130

  美国SAT课程 14

  其他课程 302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青少年学习读本》出版发行
· 教育部推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青少年学习读本》
· 专家解读:国民教育体系与终身教育体系的关系
· 香港教育局:国民教育部分争议性内容已删除
· 我们为什么怀念民国教育?
· 广州试点中小学生学股票知识 纳入国民教育范畴
· 发展不均衡夹缝求生存 高中教育最近有点“烦”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青少年学习读本》编写情况介绍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青少年学习读本》出版情况介绍
· 香港教育局长回应国民教育质疑:要"洗脑"很困难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