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征文通知发布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教育观察
如何选择一所适合自己的大学?
2013-06-05    新华网-光明日报

字体大小:

  访谈嘉宾:

  中国地质大学学工处处长 沙淑清 北京交通大学招生就业工作处处长 王化深

  北京理工大学招生就业工作处处长 李振键 中国人民大学招生就业处处长 蔡荣生

  编者按:

  每一所大学都有她独特的气质和性格。大学文化,是大学思想、制度和精神层面的一种过程和氛围。在分数够到之外,考生其实应该想一想你更喜欢和怎样的大学“相处”。四年,甚至更长时间,怎样的选择才能让你的青春在终将逝去时仍然心情激动、无怨无悔?

  同层院校,优先选专业

  记者:对于考生来讲,当心仪的专业不在心仪的学校,该优先专业还是学校?

  李振键:考生如有比较明确的专业特长和成长志向时,可优先选择专业;但如果尚未有清晰的定位时,可优先选择学校。在选择学校时,应着重参考学校的历史沿革、办学特色;学术水平和本科教学水平;国际化教育程度;毕业生就业情况,校友分布和发展情况等。

  王化深:不同档次的学校以选择学校为首要考虑问题,同档次学校应首先考虑专业。所谓不同档次和同档次如果按高考分数区分应在五十分左右。以北京地区高校为例,清华、北大、师大和人大应为一个档次,而北邮、北航、北理、北交及北科等可以作为一个档次考虑。看上去同档次学校之间有分数差距,但却不可填报在一份顺序志愿中。

  沙淑清:有人认为选一个社会需求大的专业比选一所名牌大学更为重要。我认为,考生首先要选择一个相对层次较高的院校,在层次相当的院校中,主要是首选专业。

  蔡荣生:大学的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大学的学科建设水平,学科建设水平是大学水平和声誉的集中体现。一所高水平的综合性大学之所以享有崇高的声誉,具有一批优势的学科是必然条件。考生选择一所大学,并不仅仅是选择在哪里接受什么样的专业教育,更重要的是选择和接受这所大学的文化。

  将来就业及深造时没人去查你的高考分数

  记者:除了清华北大这样的几所学校之外,适合学生分数的往往会有一批高校,在这些高校之间该如何选择?或者说根据哪些因素来权衡定位自己的目标?

  王化深:各校高考录取分数线由其办学历史、综合实力形成,但更为重要的是其社会认可度,有些学校虽然分数高一点,但就某些专业而言社会并不认可,而某些学校综合实力弱一点,但其若干个专业却被社会追捧。若为满足某些家长以及社会的虚荣心,在可能的情况下选择一个高档次的学校可以理解,比如能上清华不上北交。但是在一个档次内,去选择高几分的学校而不选择优势专业则是得不偿失,万不可取。道理很简单,虽然按高考录取分数线确实能看出综合实力的差距,但在就业及深造问题上则没有人去查你的高考分数,而只是看你是哪个学校的哪个专业。国内外高校及社会人士都会有相同认识。而大学毕业后就业深造则是考生首要考虑的问题。

  选择学校要重点关注学校的办学历史、优势特色学科、师资队伍,实验及教学平台和环境。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校,不要只凭感觉来定位。某些学校具有很好的历史、传统、校风、教风和学风,在某些行业具有独领风骚的作用,在国内外都得到认可。需要说明的是有些学生只根据校名就判断这个学校是如何如何,却不知这些学校还有一些具有相当优势的学科和专业及其他专业。建议认真阅读该校招生简章和上网了解该校全部真实情况。

  选择学校时“稍保守”一点,以“把握比较大”为宜,不要仅凭自己曾经一两次考出过能“搭上”某较高层次学校的分数,就要“冲一冲”。实际上冒这样的风险毫无意义,大学毕业不一定是许多学生的学习终点,要考研等深造,且经过努力要比用高考进名牌大学容易得多。相反,一味无把握的追求名牌大学目标可能会导致一般大学都难进的后果。建议选择“还算满意”的大学。这样,填报第一志愿学校会很轻松,自己也不会有太大压力,考试会发挥很好,可以进这所大学的较好专业。

  蔡荣生:一所有生命力的一流大学,永远是开放和包容的,当然也有自己的脾气秉性,每所大学所追求的人才培养目标和理念不一样。在分数适合多所高校的情况下,应当先了解各校的文化底蕴,传承的精神和人才培养的理念,熟悉各校的特色学科和优势学科,结合个人的专业兴趣和发展方向选择适合的高校。

  李振键:无论从继续深造或者进入职场,大学等学术机构或者用人单位都非常重视学生的本科学历出身。甚至有些城市或企业在接收毕业生就业时实行差别待遇,如果有多种选择时,首选考虑选择“985工程”等重点大学。

  服从专业调剂,以降低退档危险

  记者:报志愿的时间全国基本上分为考前、考后分数出来前,分数出来后这三种,考生分别应该参考哪些情况,怎样考虑,才能避免与自己心仪的学校擦肩而过?

  沙淑清:目前实行考前填报的省市只有北京和上海。一般来说,考前报志愿需要考生结合历次模拟考试成绩,综合分析评价自己的实力进行填报。估分填报志愿涉及到一个“技术”问题,那就是估分必须严格控制误差范围,尽可能做到准确。

  目前大多数省市实行出分填报,出分填志愿同样存在很大风险。因为考生虽然知道了自己的分数,甚至在全省的排名,但却不能掌握到比自己分数高的考生都报考了哪些院校,知己不知彼。无论哪种填报方式,本质上区别并不大,最终都是要靠考生本人的实力。

  李振键:对于实行非平行志愿省份的考生建议采取略微保守的方式选择高校,而对于实行平行志愿省份的考生可在第一顺序学校填报最心仪的、分数相对高的高校,接下来顺序依次选择分数相对低的其他几所高校。

  蔡荣生:填报志愿既要有敢为人先的勇气,又要冷静、慎重。应先详细了解心仪的学校近几年的录取情况,包括录取分数和招生计划数,学科建设和感兴趣的专业等信息,并向大学的招生部门详细了解当年的招生政策。考前和估分报志愿的模式下,主要参考模拟考试成绩的省(市、区)排名,而出分报志愿可以根据高考成绩和各校招生计划数咨询。无论何种方式,建议考生选择服从专业调剂,以降低退档危险。

  “冲一冲”“稳一稳”“保一保”

  记者:有的地方实行平行志愿填报方式,认为这样可以最大可能的“不浪费学生的分数”,但是有的人认为平行志愿实际上要起到这个作用很困难,您怎么看?

  蔡荣生:对于单个学生来说,“平行志愿”填报志愿方式表面上看减轻了考生报考志愿的压力,但从实际报考的情况来看,平行志愿激发了考生冒险意识,更容易造成“扎堆”现象。同时,平行志愿大大强化了高考分数的作用,填报志愿成为考生持分数“待价而沽”的“等价交换”,考生会更多地考虑自己的分数能够填报哪些学校,而忽视了对高校的理性选择,更多地追逐热门大学和专业,而忽视了大学和专业与自身情况和发展潜力的匹配。考生一旦被退档,一般会成为死档,只能进入下一批次的学校进行录取。

  李振键:平行志愿在选择高校的角度,相对较大的发挥了分数尤其是高分的作用;但是在学生选择水平相近高校的同时,限制了他们选择专业的机会,容易出现选择了略微较强高校较弱专业,而无法选择略微弱高校的最强专业;但是从个人职业发展角度来看,这个最强专业通常要比那个较弱专业发展要好。

  沙淑清:平行志愿可以使考生填报志愿少一点侥幸心理,不用担心考试分数和学校的层次严重不符。

  考生要把相关专业实力比较强,且自己分数有希望达到的院校放在前面,然后按兴趣类推,而不仅仅是按分数类推。在此基础上,可以采取“冲一冲”、“稳一稳”、“保一保”的策略,即:学校志愿之间要拉开一定的梯度,“冲”的是自己有希望能上的学校,“稳”的是自己有较大把握能上的学校,“保”的是自己一定能达到的学校。

  平行志愿中最重要的一条是一定要服从专业调剂。平行志愿的直接后果,就是考生分数“扁平化”,大量考生分数集中在一个很小的区间段,这时如果考生所报专业非常集中,肯定会有一些考生的专业志愿无法满足。不服从专业调剂,就只能被退档。而因为平行志愿只进行一轮投档,被退档的考生再没有投档的机会,只能根据院校的缺额情况再填报征集志愿。但征集志愿时院校的可选余地非常小,可能会导致考生失去此批次的录取机会,落选到下一录取批次。(本报记者 李玉兰)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李志民:科学选专业与挑大学(二)
· 选专业让家长纠结 专家:瞄准国家战略新兴产业
· 选专业跳不出“老一套”?同学,这些热门专业了解下?
· 李志民:科学选专业与挑大学(三)
· 专家称盲目追求就业心态加剧高校专业冷热分化
· 透视:高考状元会师最有“钱途”专业
· 专家:报志愿选对专业 是创业成功的重要奠基
· 观冷热 精挑细选专业服务未来就业
· 复旦杨玉良:抱着功利目的选专业未来很难成功
· 高考填报志愿:选择大学和专业的两大误区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