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基本的语文写作能力和文字鉴赏能力,曾经是国人童蒙开训时就反复演习的基础技能,也是知识分子的最基本素养。可如今,年轻人中语言文字使用不规范的现象俯拾皆是,即便是博士生,拙于文字表达的也屡见不鲜。年轻一代语文素养的缺失令人痛心。
说起来,从小学到高中,甚至大学,语文课从未远离我们。然而,在有更多“重要”学科要学的当下,语文却几乎成了最尴尬的学科:在中小学的应试环境下,语文因分数不能快速提高常常被边缘化;在大学,语文课因为“没用”、“没人听”甚至逐渐被取消。但无论是从对语言文化的传承看,还是从年轻一代素质的培养看,语文教育都不容忽视,语文教学的改进都亟待提高。本版今起推出“语文怎么教”系列,探寻语文教学的发展路径。
日前,北京市就中考中招改革框架方案向社会征求意见,从2016年起,北京市中、高考的语文都增加了30分。这让不少长期工作在语文教学一线的老师既感兴奋,又感压力倍增。
如何让加分之举切实起到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的作用,改变基础教育阶段语文渐被边缘化的现状,应当引发更多的思考,并从改变评价形式、改革教育方法、更新教学内容、革新课堂形式等方面做系统而深入的改革。
倒逼
青少年语文水平退化明显,提高语文分数权重,旨在用考试指挥棒改变现状
“语文本身不仅是一种工具,更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台湾著名学者余光中先生曾说,‘中文乃一切中国人心灵之所托,只要中文长在,必然汉魂不休。’社会各界,尤其是教育界内部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在新媒体时代,语文教育的重要性不是削弱了而是凸显了,语言文字对人文精神的影响不是减少了而是增强了。”北京市朝阳区教研中心特级教师周鸿祥说。
“语文教育对于国民素质的影响是任何其他学科无法比肩的。它对国人的思维习惯、文化心理、精神世界的影响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陈经纶中学语文教师李良益认为,对于基础教育而言,语文教育是其他学科教育的工具和途径,如果把各种学科比作一个人的组成部分,那么语文就是骨骼。
但令人焦虑的是,当前语文教育的外围环境并不理想。一方面,语言文字使用不规范、网络语言的随意和粗鄙,极大地破坏了本来纯净雅致的汉语。另一方面,从教育内部看,受到应试教育的严重影响,从幼儿园到高中,语文教学过度技术化,沦为工具的训练和训练的工具。比如作文教学中要求学生背诵范文并整合、套用,这种训练使得孩子们形成了两套截然不同的话语系统,一套是真心话,一套是假话空话,长此以往,将对整个社会文风造成负面影响。
“在基础教育阶段,语文分值增加的越高,语文教学的任务越重,语文教师肩头的担子也越重。”北京教育学院宣武分院袁志勇老师说出了很多中小学教师的心声。
“北京中高考加强语文权重,是用考试指挥棒来改变这种现状。”李良益认为,其背后的原因有国家层面的考虑,民族复兴根本的应该是文化复兴,必须重视母语教学;也有社会的呼声,在现代科技的围剿下,汉字已经远离年轻人的笔端,年轻人经常提笔忘字,不会书写。“当然,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语文教育现状的不理想,必须用考试改革来‘倒逼’语文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