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题记近来,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猛,规模很大,其中本科院校举办高等职业教育成为一个重要的方面。许多学校提出“本科教育是立校之本,研究生教育是强校之路”的认识后,有一些本科院校看到了“多种办学形式是兴校之策”。同济人说,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必然。他们认为发展高职不是本科院校的权宜之计,而是基本任务。
赵健夫教授还带着研究生。作为一所著名大学的高职学院的院长,赵健夫本人在学术上的发展必然受到影响。可他一脸孩子般的笑容,让你分不出是遗憾,还是无奈。后来,他告诉我,有意思,都有意思,但不能兼而有之。科学、技术既是一个整体,又是两个不同的部分。科学与技术在任何国家的经济中都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科学研究中的成果,只有与技术应用结合,才能体现出物质的力量,这也许就是他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理解。
“高等教育长期以来以单一标准为导向,按单一模式培养单一类型的人才,越来越难以适应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我国过去长期以来重科学轻技术、重理论轻应用,以致在教育结构上也形成了不合理的分布,特别是高等教育领域,从大学生到研究生培养的大多是理论型、研究型的人才,很少考虑培养应用型、技术型人才。经济的发展使人们对这一问题逐步有了清楚的认识,在教育结构上进行必要的调整、在人才培养上强调应用能力的培养,这无疑将对我国教育与经济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赵健夫在技术学院的技术中心娓娓道来。这个中心的实验室基本是社会用人部门给学院的,并且承诺他们有什么好的设备、仪器都放在这个中心。解决了为用人单位培养人和与社会紧密结合的问题。
“在人们不理解它的全部内涵和发展前景之时,横览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与我国经济建设发展对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需求,同济大学以超前的意识在我国高等教育界率先试办起高等技术学院。”“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高等教育类型的分化,是需要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才类型。”
作为技术学院的院长,确立什么样的培养目标,采取什么办学模式、怎样安排教学内容,赵健夫的理解是至关重要的。
1996年同济大学以高校管理体制改革为突破口,以上海城建学院、上海建材学院合并为契机,创建了“同济模式”;同时,也为如何适应社会需求,拓展新的教育领域,深化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内涵,组织了调研组,从市场了解人才的需求情况,从国外的教育发展资料中分析,一个观点鲜明的报告形成了:当社会经济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企业需要大量的应用型、技术型人才,这种人才以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最为合适;我国正是处于经济快速上升阶段,许多行业的岗位急需能将科技成果转化为产品的应用型人才;上海高新技术发展迅猛,教育层次逐步上移;普通高校的培养目标应该以学术型、工程型、技术型分类培养。决策建立在科学的研究基础上,半年以后,同济大学技术学院成立。一个崭新而有生命力的高等教育新模式正在走进人们的视野,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后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为解决教育与经济脱节问题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同济大学作为全国重点大学中较早举办高等职业教育的高等学校,技术学院经过3年多的办学实践已取得了一定成效,其中关键的一点是,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专业是学校教育和社会需求的结合点,专业设好了,建设好了,就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学校自身也能得到发展。从事高等教育的人都知道,一个专业的建设,一个学科优势的形成,一般需要几年、十几年乃至几十年的积累。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必须按照市场导向设置专业,有人认为这样势必导致专业变更周期缩短,影响教育质量。事实上,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首先根据市场需求,社会需要设置专业,教育质量不仅没有受到影响,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还是一种提高。同济大学技术学院的领导认为,专业设置掌握两个原则:根据上海市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有行业背景;根据同济大学的专业优势。
按照行业或企业的要求设置专业,得到他们的办学支持,正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目前,上海高新技术产业占工业总产值的15.2%,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达40%左右。这标志着上海工业正在进入一个新阶段。企业需要一批具备高等专业理论知识,又经过高等技术训练的技术、管理人员,行业和企业支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积极性很高。1997年同济大学高等技术学院开设房屋建筑工程、环境治理工程、汽车运用技术、化工工艺等4个专业,都有行业背景;1999年增设的8个专业也是企业主动要求的。同时,同济大学技术学院开设的专业,一般都有相同或相近的本科专业。这样开设专业一是保证有满足需要的师资,二是保证学生有实习场所,既能保证质量,又充分利用了原有的教学资源,降低教学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