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征文通知发布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职业教育 > 职教新闻
中职教育前景看好
2003-07-22    蒋红艳 孙建辉

字体大小:

    在过去的几年里,相当一部分曾经红火了一阵子的中职学校因为生源、安置等问题而纷纷面临关门。有的学校干脆采取教职员工全员招生与工资奖金挂钩的办法以解生源难题。虽然这种办法使部分学校取得一定成效,勉强维持运转,但教师们却为此背负着沉重的工作压力和思想包袱。

  近两年里,随着劳动部门所属的职业技术学校为龙头的培训机构的兴起,社会中职培训机构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涌现,大有迎来中职教育“第二春天”之势。

  中职毕业生受青睐

  在“白领”阶层中,“用人单位对学历的要求越来越高,打字员也要个本科毕业生”曾是很多求职毕业生的共同看法。然而,根据近几年深圳地区劳动力市场统计信息表明:生产型企业吸纳的员工大大高于服务型企业所需员工,而且生产型企业的岗位需求量有50%以上专门针对中职生或高中生。

  中职毕业生之所以深受用人单位欢迎,其中主要的因素还在于中职毕业生涉世不深,敬业精神较强,能对所学专业随时应用于实践,工资待遇要求也大大低于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员。

  中职生就业渠道多

  目前,由于大批下岗失业人员面临再就业,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导致就业与再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劳动保障部门为开发就业岗位无时无刻不在寻求社会支持,以减轻就业与再就业压力,维护社会稳定。而中职就业渠道相对较多。通过市场调查,今年以来,湖北石首市各类培训机构在学员就业期未满即已收到多份用人单位的用工订单,有的职业学校迫于用人单位的需求压力,不得不将尚未毕业的中职生提前安置到岗。还有的职业学校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学员在学习过程中学有所用,学有所长,毕业之后哪怕不能立即就业,也可通过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实现就业。

  过去,中职学校开展教学活动偏重于教与学,而往往忽视了学员的动手操作能力及职业道德、法律意识、转业转岗能力等。但是,随着用工形式越来越市场化,中职教育机构努力实现办学模式灵活多样化、教学课目全面实用化、教学方法科学规范化、师资力量专业技术化。培养学员一专多能的素质已成为中职学校的普遍做法,以便为学生毕业后实现多渠道就业提供帮助。中职生的就业取向随着社会分工的越来越细,已不能单纯依赖所学专业来选择相应岗位了。由于大多数公司的平均寿命在10年左右,而人的职业生涯却有30—40年,中职学校提前为学生做好转岗转业的准备很有必要。

  一技之长敲开就业门

  对未能及时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而言,掌握一门紧俏的专业“尽快实现就业”,是家长们的首要选择。然而,仅凭初、高中学历已不能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中职教育既是对学生所掌握的文化基础知识进行筛选整合巩固的过程,也是将其所学知识运用于技术实践的过程,更是对其进行思想品德、社会交流、独立生存和自我发展等能力方面进行塑造的过程。近年来劳动力市场供求信息表明,在初高中毕业生、中职毕业生和大专或本科生三类人员中,初高中毕业生和中职毕业生参加应聘者最多,且中职毕业生普遍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

  近几年广东各类技校大幅度扩招,平均扩招率接近20%。就是因为广东职校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一直很抢手,平均就业率超过95%,职校生在毕业前就被预定。以前招聘单位常常打出“只限大专以上学历”或“只限本科以上学历”的招聘启事,如今多为“中职毕业生优先”等条件。由此说明,中职学校大有潜力可挖,只要及时转变办学理念,积极适应市场需要,中职教育将会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前景是美好的。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转型时代 中专的困境与出路
· 北京拟降低中职学费 鼓励学生上中职
· 今年全国中职招生不再下达计划
· 北京:中等职业学校新开英语口语课
· 宁夏打开中职与高职通道
· 弹性学分制冲进中职学校
· 浙江职成教今年锁定目标
· 青岛中职推倒"围墙" 允许跨校选课
· 浙江中职教育一年跃出低谷
· 浙江省改革今年中专招生办法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