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新职业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为此,职业教育应顺势而变,职业院校应在专业建设中主动适应、灵活设置、定期调整、优化结构,不断提高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调整专业结构、增设新的专业,职业院校一定要结合自身办学条件和发展规划,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决不可盲目跟风、一哄而上。首先要找准定位,科学设置,从学校战略发展的角度来设计。专业建设涉及实训设施、师资队伍等诸多问题,应根据自身办学优势,紧密结合国家重点产业、新兴产业和地方特色产业的发展需要进行调整。如内蒙古乌兰察布职业学院的马铃薯专业,就较好地适应了当地经济发展。其次是形成专业动态调控机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力争2—3年对专业布局进行一次论证、调整,及时改造、提升老专业,对于连续几年招生困难、就业不畅的专业,应予以淘汰。如淄博职业学院在国家示范校建设中,积极进行专业调整,先后淘汰了6个招生困难的专业,使专业结构更加优化,专业特色更加鲜明。
新职业、新专业对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新要求。职业院校应坚持“内培外引”原则,加快创新型双师素质或双师型教师的培养,积极培养教师的创新、创造意识;积极引进相应的专业人才,特别是有一定实践经验的师资,加强校企合作,外聘企业技术和管理骨干参与教学全过程;同时,加强教师专业培训和企业实践锻炼,不断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确保新专业的质量和水平。
对职业院校来说,调整专业时应处理好新专业与传统专业、特色专业的关系,既要适应职业发展需要,又要保持院校的专业特色和办学特色。为此,应积极改造、提升传统专业,根据产业和市场的变化,及时增加新的知识和技术含量,使特色更特、优势更优。同时,新上的专业应积极依托传统专业的师资队伍、实训设施、校企合作等资源,形成新特点,办出新特色。如天津职业大学对传统的通讯技术专业进行改造,紧跟国家通信领域3G牌照发放新形势,使毕业生初步满足相关岗位的技能要求;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依托传统办学特色,开设了高速动车组驾驶、高速铁路工程及维护技术等4个高铁专业,使新、老专业各具特色、相辅相成。
在新形势下,职业院校应坚持开放办学,时刻关注产业、行业、技术、管理对职业的新要求,适应新兴职业和人才市场的新需要,通过调整形成科学合理的专业布局,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山东淄博职业学院院长杨百梅教授 记者 袁新文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