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为基础,学校作支撑
指尖轻轻一点,脚下的滑板“嗖”地一声就蹿了出去,这并不是在放映动画片《名侦探柯南》,而是真实发生在比赛现场的一幕。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机械专业大三学生陈飞和他发明的这款时速能达到41千米的电动滑板在现场尤为瞩目。
陈飞的身边有很多滑板爱好者,受他们的影响,陈飞也对这一运动有了浓厚的兴趣。“从学校到地铁站,可能只有一公里,但是觉得可不可以有这样一个代步工具会更好?”陈飞做电动滑板的想法不经意间悄悄地诞生了。他的想法也得到了身边滑板爱好者的支持,组成了4个人的团队。
“一开始只能是模仿。”陈飞告诉笔者,这方面的资料很少,美国、日本的一些网友,也尝试着制作过相似的产品,最初的时候,他只能通过视频来了解电动滑板的设计思路。
“日本的传动装置是齿轮做的,噪音特别大。”陈飞放弃了这种思路,转而用传动带来连接电机和轮子。
将电机、蓄电池、电路板装在普通滑板上,陈飞有了作品的雏形。然而,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电机、电池的选择都是一个问题,加起来太重了。”经过试验,他终于敲定了电机和电池的类型。
同一个学校计算机专业的王晨在团队中主要负责上位机的研究。他在滑板上安装了蓝牙发射装置,同时开发了一款APP,使得滑板加速、减速、刹车都可以通过手机进行遥控。
为了让电机在路面起伏中不被碰坏,陈飞还在电机上增加了一个悬挂装置,这一装置获得了我国的实用新型专利。
在成功制作第一代电动滑板后,陈飞一发不可收拾,在原有方案的基础上又作了改进。“因为有刷电机在使用一段时间后需要更换,我们把有刷电机换成无刷电机。在新的版本中,我们的部件是用3D打印制作出来的,也更为小巧。”陈飞介绍道。
实际上,高职学生许多科技创新都萌发于类似的兴趣爱好。在笔者的随机调查中,有81.8%的受访学生表示所在学校有科研创新类的社团和社团活动。
来自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汽车系的方枭就是在这一过程中产生的灵感。“我们在实训室里经常移动车,而且路面上经常有乱停乱放的车,没有车主在的时候,只能想个更简便的方法把它挪动一下。”他和同学们设计的“便携式移车器”也进入了本届大赛的决赛。指导老师廖军生告诉记者,学校里有创新协会,学校每年会通过学工、团委的经费鼓励支持学生参与科研创新活动。
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团委副书记王天红也表示,学校鼓励学生申报以班级为单位的班级特色项目,在专业基础上进行创新,一些社团的创业作品和科技创新项目,也能获得学校的资金支持,优秀的项目由学校组织指导并推荐参加省级和国家级的比赛。86.4%的受访学生向记者表示,对所在学校科研创新的环境和氛围感到满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