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08-29 上海社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张赐琪 |
|
一.21世纪课程"从有历史以来,大部分的学者都表现着一个特征:忽视了现实与未来",这是美国未来学会理事席科尼希喜欢说的一句话。
一般的学者,本性上都认为搜集、研究、传扬古代的文化能表现学识的渊博和功力的深浅。因此,传统教育,尤其是人文科学,每每把注意力放在过去,学校教育的重点是对几千年文明的释阐和演绎,而忽视了现实的周遭世界和未来的指向。
迅猛惊人的变化震撼着今天的社会,它迫使课堂内的教师无法回避这样的一个事实:古往今来的一切文化知识,出口之间也许就已过时;那些需要一套解读术(注释)的艰涩的古书和出了学校可能一辈子也不会去用的冷僻刁钻的数学难题,在徒然耗损着年青人的生命和热情。面对未来的压力,学生有权利获得在历史变革中求得生存的手段和观念。还需了解各种未来社会的真实图景,人们需要感到他们力能应变,而起步之处便是学校。因此,具有未来概念的崭新的课程设置及其相关的教学实践便应运而生。它旨在帮助学生面向和适应未来。旨在就变化中的问题,因材施教。
1966年,普里西拉.格里菲思等教师在托夫勒的帮助下,为肯尼迪航天中心技术人员的子女开设了美国中学最早的未来学课程,这一破天荒的尝试,其方法和创见对今天在世界各地进行同类工作的人们有着重要的启示。
根据托夫勒带来的一份课程纲要,未来学课程内含15个单元,每个单元均列有推荐书目,这些读物从杂志文章《1984年的世界》到非小说书籍(阿瑟.克拉克《未来的形象》)到长篇小说(爱德华.贝拉米《回顾》)到当代科学小说(威廉.坦恩《仆佣问题》)等。当这门课程最后定形时,其单元依次如下:1、未来学入门;2、预测未来;3、战争与暴力;4、种族关系;5、工作与闲暇;6、人与机器;7、智力;8、交流;9、思想的控制;10、明天的政治学;11、人口;12、城市化;13、遗传学;14、平均寿命;15、什么是人。
这些单元都按顺序进行教学,并根据托夫勒的建议,结合上许多相关教学游戏和模拟活动。如别开生面的"模拟"之一,是让每个学生在他或她自己的家庭之外的一些家庭中轮流实际生活一段时间,由一个月开始,依次递减,直到一天。这一设想是为了让学生体验,并学会如何过漂泊无常的生活,那在未来可能是一种相当普遍的现象:频繁变换住址、家庭及友谊关系。参加模拟的学生必须学会如何在家庭生活的亲密环境中对不同类型的人迅速调整感情,并很快适应。对基本读物和内容各异的游戏、模拟等其它练习作了充分讨论之后,这门课程被定名为"21世纪",以显示其不是一门寻常的,正规的学校课程。
"21世纪的课程"设置,究竟要教些什么呢?美国学者考夫曼在《教育的未来》一书中,提出了下列六项内容:1、接近并使用信息:包括图书馆和参考书,电脑数据库,商业和政府机构的有关资料等。
2、培养清晰的思维,包括:分辨语意学、逻辑、数学、电脑编程、预测方法、创造性思维等。
3、有效的沟通:公开演说,身体语言,文法,语辞,绘画,摄影,制片,图形绘制等。
4、了解人的生活环境:物理,化学,天文学,地质和地理学,生物和生态学,人种和遗传学,进化论,人口学等。
5、了解人与社会:人类进化论,生理学,语言学,文化人类学,社会心理学,种族学,法律,变迁的职业形态,人类存续问题等。
6、个人能力:生理魅力与平衡,求生训练与自卫,安全,营养,卫生和性教育,消费与个人财务,最佳学习方式和策略,记忆术,自我动机和自我认识。
考夫曼的课程表虽然非常广泛,却是一个完整教育的内容。毫无疑问,这些课程的设置是更为注重人在社会中的角色地位,以及适应未来的能力。它充分显示了,只有未来导向的远景才能把目前学校杂乱的课程转换成广义的课程,以真正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和人类自身发展的双重需求。
美国路易斯安那大学的多尔认为,我们正在由牛顿式的现代主义走向后现代主义。牛顿式的现代"知识观"视知识为现实的客观反映,是封闭的、稳定的,可以从外部加以研究的意义系统,而后现代主义知识观则视知识为对动态的、开放的自我调节系统的解释,研究者并非外在而是内在于这一系统之中。
在新的知识观的影响下,课程观也发生了相应的转变,课程是一种发展的过程,而不只是特定的知识体系的载体。课程的内容不是固定不变的,在探索新知的过程中不断地得以充实和完善,最后才形成一体化的内容。在此,内容与过程统一起来,内容不再以信息为特征,而是蕴含在信息的背景与意义之间的联系之中,过程也不仅仅以"方法"为特征,而要面向内容,不断扩展内容之间的联系。课程是师生共同参与探求知识的过程。教师不再作为知识权威的代言人全面控制课程的组织与开展,而更多地以指导者、协调者的身份出现。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的接受者,而成为课程发展的积极参与者,学生的感知、经验都被纳入到形成中的课程体系中。学生个体的探索和体验受到重视。课程发展的过程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课程目标不再是完全预定、不可更改的,在探究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地予以调整。课程的组织不再囿于学科界限,而向跨学科和综合化的方向发展。从强调积累知识走向发现和创造知识。承认和尊重人们的意见和价值观的多元性,不以权威的观点和观念控制课程,试图在各种观点、观念相互冲撞、融合的过程中寻求一致或理解。
"21世纪课程"在全美的推开,引发了广大师生的强烈兴趣。纽约州北部的堪尼休斯学院,历史教授杜兰引导学生,从探讨了各国元首对未来的态度入手,展望未来世界的政治格局和社会走向;佛吉尼亚州阿灵顿的米耶小学开设了"计划未来"的课程,让学生熟悉未来的可能发展以及会遇见的事业选择。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地理教授亚伯勒独创性地开设"未来的地理"这门课程。其它如"未来社会学"、"未来科技评?quot;等新课程的开设,令人耳目一新。
美国的一群致力于教学改革的社会科学家、教师、作家和心理学家,经过讨论会和其它非正式聚会形式就21世纪的课程设计的原则广泛征询意见,概括为如下基本原则:1、有助于学生适应社会的教材;2、有助于学生理解自身的教材;3、有助于未成年人理解他们对未来投资的教材;4、有助于学生了解社会变革性质方向及他们在变革过程中角色定位的教材;5、有助于学生把课堂学习转化为未来责任的教材。
"21世纪的课程"没有传统教育和研究意义上的那种内容,形式上变化多端,教师和芯空叨匝??杉ê湍芰Φ呐卸弦谰菔茄??斡胙?昂凸ぷ鞯闹柿?而不是他的记忆,因为无需记忆;不是依据他的所知,因为没有什么固定东西可知;相反,必须尊重并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思想素质:即设计创造学习内容的方法和程序,以及他对创造的内容进行分析评价时所依据的准则。如要求学生为其所要预测的可能未来阶段票敢环菔奔浔?对毕业、就业、婚姻、退休、逝世作出预测,也可预测其亲近者父母、配偶、子女等,并列出依据,以备日后修改和对照使用。又如:要求学生对一些表述作出评价,指出哪些是可能的未来,或然的未来或可取的未来,并列出依据:1、在行星上存在生命;2、人类将能永生;3、人人绝对平等;4、消除国界;5、能领会所有人心中的想法。
"21世纪课程"引导学生探索传统教育很少涉足的一大片领域,如:博奕论、不确定条件下的决策、价值分析、内容分析、控制论等。尽管表现"21世纪课程"这一主题的形式在各国教改中各不相同,但就本质而言,却有着它的共性。一般来说,未来学者喜欢"实际操作中学习"的方法,如美国印第安那州大学教授谢内在"未来教育的定义"一书中提出超课程的构想,这是一种仍然在学校管理之下的"工作课程",将学生由初中阶段从学校引入真实的社会实践,启发工作的热情和意愿,经过一段时间的"上班",重又回到学校,以扩展学生对未来的适应性。而"教室计划"和"学习游戏"的普遍应用者,则侧重于把许多课外读物,引入教材,刺激学生的想象力,再辅之以未来研究的方法:如趋势预测,交互衡系分析等,帮助学生去创新和大胆假设。教师不再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组织的知识体系传递给学生,而是与学生共同开展探究知识的过程。学生不再作为知识的接受者被动地听从教师的指令,而是带着各自的兴趣、需要和观点直接与客观世界进行对话,在教师的指导下共享认识现实的课程发展活动。于是,课程内容不再作为绝对客观的稳定不变的知识体系,课程目标也不再是完全预定的,课程成为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发展过程。通过一系列学习活动,共同对比关于现实的各种观点,包括学生自己的、教师提出的、常识的以及学者提出的各种解释,促使学生面对不一致的观点,从而在各种观点的冲撞与融合之中形成对现实的新的解释,通常导向创造性的发现。让学生面对差异和矛盾的目的并不在于以某种"科学"的观点来取代学生自己对世界的解释,也不仅仅在于促使学生曝光于新的思考方式之下从而了解并反思自己的意义体系,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探讨各种思考方式的优点和局限,拓宽视野,加深思想力度,从而形成一种适当的建立于共享基础上的新的理解。
"21世纪课程"的开创,从根本上来说是为了帮助学生建立未来意象和定位未来角色,是推行一种观念:"未来将决定现在",而不是以现在去承袭过去。我们脑海中的未来意象对目前的所作所为具有极大的影响,如果一位年青人只想成为手工工人,那么他的这一未来意象便决定了今天的学习动因,他的学习范围也将具有强烈的选择性倾向。成功的未来教育,将是使学生感到,他们正朝着一个理想的世界迈进,而在这个世界中他们有着想要而有意义的角色。
基于此,9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都在重新审议中小学课程和教材,一个共识在世界范围内形成:面向21世纪的课程设置与教材编写应立足于现实,着眼于未来;应有统一的国家标准;应着力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应强调整体性和多样化教学相结合。在各国众多的课程设计方案中,美国的《2061》计划颇具特色:该计划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出资牵头,组织各学科几百名专家、学者,针对2061年哈雷慧星再次临近地球时,美国人民应具备哪些素质,从各学科知识的发展趋势出发,研究中小学生应掌握的最基本概念和应具备的综合能力,在此基础上确定课程,编写教科书,并选点进行长期教学研究。这一计划既有长远目标,又有近期行动,为全球教育界和世人所注目。
可以预见,以"21世纪课程"为主题展开的各国教改,将突破传统教学的一切陈规陋习,使教室无限地扩大;教师也将由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而发展成为学生进入未来社会的协助者,最终将奠定学生对未来的角色准备,积极健康地朝向一个伟大的目标建设更为美好、合理的未来而努力。
二.多媒体教学技术多媒体技术是当今最引人注目的技术,它是管理和处理二十一世纪所有类型信息的基础。以往的计算机只能处理单媒体"文",即文字,数字,至多图形,给人的感觉单调、呆板、沉闷、枯燥。"多媒体技术"是指计算机交互式地综合处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等多种信息,使它们建立逻辑连接,集成为一个系统。利用多媒体技术翻动电子"图书",用手触摸屏幕的任何位置,都可发掘出有趣的情节:触摸天空,云层里会穿出一架飞机;触摸大树,树叶间会飞出一群小鸟。观看电视剧,如果对剧情不满,你可改变剧情,让演员按你的意思演出。学习英语单词的发音,如果读对了,计算机就会给你鼓励,如果发错了音,会有个声音提醒你,并告诉你如何改进。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一种崭新的现代化教育形式多媒体电脑网络教学系统出现了。它是由服务器、教师主机和学生工作站连接而成的计算机网络。教师通过教师主机控制整个网络的每一个终端,同学生进行交互会话,学生在学生机前接受教师的指导进行学习。在多媒体教学中,学生是作为主体来进行学习的,信息反馈都是以学生为中心的。
多媒体电脑网络教学有许多突出的优点。它可以进行图、文、声并茂的多媒体教学、可以取代语言教室进行更生动的语言教学,也可以利用大量现成的教学软件,提供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这些都是以往任何教学手段所不能达到的。多媒体电脑网络教学不但可以在校内进行单班教学,而且很容易同外界大型网络连接,为更大范围的网络交互学习提供基础。它为我们展示了可以无限扩展的前景。
由于多媒体技术提供了人和电脑间一个极为自然的学习、沟通方式,它可形成人机互动、互相交流的操作环境以及身临其境的感觉,使用者(包括儿童)只需用手在电脑屏幕上触摸就可操作,因此它被广泛引入教育领域,并将对整个21世纪的教学产生深远影响。使传统的教育方式发生一场革命。
多媒体技术将使教材发生巨大的变革,教材不再仅仅是印刷体的书本,还有融文字、声音、图画为一体的电子教科书,如CD-ROM(只读光盘),CD-I(交互式光盘),DVI(交互式数字视频),它将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成倍提高学习效率。美国得克萨斯州的2500所小学均采用了光盘数据公司的科学窗口光盘,小学的全部有关自然科学学科教程全部编制在11张交互式激光录像盘上。使用该录像盘教学的班级,按国家标准进行基本技能测试,学习成绩普遍提高100%-200%。美国在课堂数学教学应用多媒体技术的实验结果表明,学生数鞒杉ㄆ骄??艘患丁4送?美国RENSSELAER学院的大多数应用多媒体技术的课程教材,正以多媒体产品出售给国内其它大学分享,这些重新设计的学科包括:计算机、物理、化学、微积分、科学、机电、材料科学、生物、人类学、通讯学,以及一门被称为"设计和创建学习环境"的管理课程。
多媒体技术将使教学形式更为活泼,教学手段更为多样化。如运用多媒体技术传授物理学重力加速度课程,采用录像带记录下学生投掷球的过程,并把该录像带的视频信号直接数字化输入计算机里,学生们用联机工作来分析这个运动,并绘制出计算机图形来说明该球相对于时间所发生的变化,所有这些教学内容可在两小时内完成,并使学生获得深刻印象。在"表演场设在观众座席中央"式的教室里,教学设备明显与往常不同,长篇讲稿教学被一种"中央剧场"式环境所取代。教授在教室的中心讲课,指导和组织讨论,学生可以仅转动他们的椅子面对或背对着各自的工作站,从中心的有利地势,教授可以看到所有的工作站屏幕以及学生们的操作过程。教师还可根据教学需要和计算机反馈的每个学生学习情况,采取措施随时修改教材内容,变动教案,改进教学,计算机也会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有控制地校正学习中的错误,提出改进意见,真正体现因材施教和个别化教学。
多媒体技术支持不同的学习方式,变被动接受信息为主动接受信息,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多媒体技术可按人脑的联想思维,把相关的信息联系起来,供学生浏览。学生能通过输入各种指令来选择并加工所需要的信息,这样可以促使学生主动地进行探索式、发现式学习,而不像以往仅仅从教师那儿被动地获得知识。
多媒体电脑网络教学系统的出现产生了一种新的教学形式,一门新的教学艺术。它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但要求教师懂得自己本专业的知识而且要熟悉电脑知识,能够驾驭电脑软件,有时还需要自己编制一些应用软件。这给教师施展自己的教学才能提供了一个新的天地。
多媒体计算机通过联网能远距离传输,能更好地实现远距离教育。边远地区的学生也能听到、看到大城市著名科学家、教师的讲课,而不受电台或电视台规定的课程表的限制;还可通过网络与他人进行讨论、交流并从网络中获得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多媒体技术有可能使教育由学校教育为主转变为家庭教育为主,而继续教育可能完全走向家庭。据估计,信息高速公路建成后,通过双方交流式远距离教育,学生的学习时间将比原来的同等情况减少40%。学到的东西将增加30%,经费也将节约30%。
美国总统克林顿在宣布一项本世纪末将所有学校联网的计划时说,世界一流的教育由计算机开始。在教育与通讯革命的世纪,教育要靠计算机。副总统戈尔也呼吁电讯业降低成本,让所有的学校进入网络。美教育部长估计,全国要耗资100亿美元,使学校普及电脑,亚拉巴马州蒙哥利县设计投资5亿美元,使该县每个学校的每间教室与电脑网络联接,哥伦比亚区公立学校也计划投资100万美元完成相同的工程。1994年,美国人化费80亿美元购买电脑,与购买电视机的比例相同。年收入7.5万美元以上的家庭至少拥有一台电脑,这些家庭中的孩子率先成为在家享受多媒体技术的得益者。
可以预见,随着通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日益完善,不久的将来,多媒体技术在教育领域内的使用范围和使用程度亦将日益广泛而不可或缺。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美用于课堂教学的各类计算机设备已经高达250万台左右。无论是在读、写、算等基本技能的训练方面,还是在物理、化学、生物或者音乐课程的学习方面,它们都给美国广大的中、小学生带来了巨大的便利和帮助。
学生们再也不必整日埋头在图书馆内了。美国加州大学取消图书大楼的果敢之举就是一个实例,它代表了当今发展的方向。美国西北大学图书馆已着手一项操作"电子借阅系统"的工程,一名图书服务员向你提供各种图片、讲义、历年的考卷。这位服务员就是一台计算机,它与校计算机网络相联。目前许多学校正努力实现图书馆资源数字化。
由于学生和教师越来越多地使用电子邮件,传统的办公时间观念正在逐步消失。学校的教师用电子邮件给学生布置作业。
现在的学生生活在计算机网络的世界之中。实际上,学生甚至无需踏入大学校门就能学完课堂里的知识。电视教学或者说远距离教学在持续教育和偏远地区教学上的应用已有10年以上的时间了。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全球互连网(INTERNET)的发展,计算机网络教学将成为发展的主流。
在1990年7月悉尼召开的第五届世界计算机教育会议(WCCE/90)上和1994年4月新奥尔良举行的美国教育研究会学术会议上,人们注意到越来越多的计算机教育研究报告是集中在多媒体技术所提供的学习环境下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学习过程的特点,学习策略的改变等。以计算机为中心的多媒体技术也为个别化教学提供了更多选择的可能性。总之,认知学习理论的发展和教学改革的进程为多媒体教学的新发展注入了活力。反之,由于技术进步,特别是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又为高级认知技能的训练和研究提供了物质条件,从而促进了认知学习理论的发展。
利用多媒体技术和交互网络,使现代教育课程发生了质的变化:1、课程多样化。能方便地交流各国的课程方案供学生选择,文科学生能方便地选修工科课程,反之亦然。
2、课程综合化。在现有的学科之间的边缘地带可能出现许多新的交叉,例如历史海洋学、考古信息学,目前我国教育界出现的"计算机红学",就是计算机介入红楼梦研究的典型的大跨度综合研究。
3、课程软件化,当然包括试题软件,使得课程设计更趋于科学和精确。交互网络上可以集中国际一流专家,他们既是科学权威,又是教育心理和生理专家。他们熟知科学逻辑,又了解当代学科发展趋势,掌握学科生长点,这批专家聚集开展一些专门化的或专题性课程,无疑比之现在各自为政的小农经济式的封闭型课程设计要强得多,他们开发的软件可以随时供学生选择学习。
4、课程积木化。交互网络上可能造成一种奇特的知识结构,像搭积木一样,产生许多新奇的功能,当然这种课程还取决于学生本人的知识结构。
5、课程模块化。模块(Chunk)这个词借用于建筑上的配件,组装之后形成一座建筑物。课程模块即课程软件的分类,由学生选择装配。当然,如何选择搭配并非一件容易的事。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发展,使现代课程设置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实用价值。
(待续)
(文章摘自:民办教育动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