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征文通知发布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教育综述 > 教育改革
来自浙江省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报告
2001-12-10    记者 朱振岳

字体大小:

高等教育冲破“瓶颈”走向大众化

  新世纪第一年,浙江省高等教育发展再传捷报。统计资料表明:2001年全省普通高校省内外招生15.78万人,高考录取率高达68.3%,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首次达到国际通行的高等教育大众化起点目标——15%。

  由于历史原因,浙江高校不仅数量偏少,而且规模偏小,高等教育资源匮乏。浙江的孩子苦啊!前些年,浙江考生高考录取分数线每年都要比一些省份高出近100分,每3个考生中只有一个能上大学。1998年,浙江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仅为8.96%,低于全国9%的平均水平。

  1999年底,金华一名中学生杀母事件震惊全国。专家指出,造成这一悲剧的根本原因,就是巨大的升学压力。中小学要真正实施素质教育,除了需端正教育思想外,根本性的举措是要大力发展高等教育,拓宽升学渠道,解决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问题。

  浙江高等教育发展滞后的状况,已成为加快推进全省现代化建设的“瓶颈”。1998年,浙江省委、省政府在进行专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作出了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的战略决策。1999年7月,省委书记张德江、副省长鲁松庭用近一个星期时间,到14所高校进行调研,认为浙江要下大决心,用改革的思路解决高等教育严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并提出开辟“大学城”,集中建设一批高校,实行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实现教育设施共享。同年9月,省长柴松岳对民办高校进行专题调研,强调要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扩大民办教育特别是民办高等教育的规模,这是一条具有浙江特色加快发展高等教育的新路子。

  2000年2月,浙江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教育工作会议,决定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在杭州、宁波、温州建设5个高教园区。省委、省政府制定的《浙江省教育现代化纲要》和《浙江省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提出,到2020年全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左右,接近中等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建设五大高教园区是浙江省委、省政府战略决策中的重头戏,也是加快发展高等教育的精彩之笔。它以前所未有的大气魄、大手笔和新思路,为浙江高等教育发展拓宽了广阔的空间。这5个高教园区分布在杭州市的下沙、滨江、小和山和宁波、温州两市。按照规划,五大高教园区总占地3.6万余亩,校舍建筑面积1000多万平方米,共安排37所高校,设计在校生规模为30万人,总投资188亿元。经过短短一年多时间的建设,今秋已有19所高校的156万平方米的校舍竣工并投入使用,完成投资23亿元,目前5万余名新生已成了高教园区的第一批主人。

  在各园区建设过程中,浙江省委、省政府始终予以全程关注,并为园区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服务。高教园区的建设资金除政府投入、政策支持外,主要通过土地置换、银行贷款、后勤社会化等多渠道加以筹措。今年浙江省政府安排了2亿多元用于杭州高教园区建设补助,有关银行对高教园区建设也给予了极大的支持。

  据介绍,建成后的五大高教园区将实行全新的运行机制,各校之间实现教师互聘,学分互认,资源共享,后勤全部社会化。

  与此同时,浙江又积极探索社会力量参与兴办高等教育的新路子。该省依托现有普通高校,组建了19所本科二级学院,以民营机制扩大优质本科教育资源。此外,近年来,通过对部分职工大学、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高专的改革、改组和改制,以及少数有条件的中专学校的合并、扩建和升格等途径,筹建了38所高等职业学校。今年浙江省本科二级学院招生2万余人,高职招生4.5万余人。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中国教育前沿观察②
· 辽宁省清原满族自治县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纪实及评论
· 中国教育前沿观察①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