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原县位于辽宁省东部山区、长白山余脉龙岗山脉北麓,是辽宁的屋脊。这里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2000年全县财政收入5002万元,目前全县有贫困人口3.6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0.3%,属辽宁省确定的省级贫困县。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贫困县,从1994年开始实施教师工资县统筹;1997年,紧密结合当地特点和农村教育发展实际,实行教育与当地经济发展相结合,面向农业、面向农村、面向农户,在全县农村初中推广“三教一体、全员职教、分段教学、定向选修”,全员、全程学习农村实用技术的办学模式,拓宽素质教育实施渠道,全面深化农村教育综合改革,不仅从根本上解决了拖欠教师工资问题,而且取得了良好的教育和育人效果,为推进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全面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该县的教育工作先后30多次受到国家有关部委和省、市有关部门的表彰,并被辽宁省授予“教育工作先进县”称号,被教育部授予“‘两基’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穷县何以办出大教育,对此,清原人说,这一切得益于县委、县政府对教育的高度重视,得益于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得益于教育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及教育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农村基础教育的办学思想。
“教育兴,百业兴”,“教育兴,清原兴”
1994年,清原县在辽宁省率先实现了基础教育经费县统筹,从而结束了过去连年拖欠教师工资的历史。这项制度实施至今,全县不仅没有拖欠过教师一次工资,也为教育的健康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和内在活力。
清原,是辽宁有名的贫困县,全县财源匮乏,财政运转艰难,贫困人口众多,经济发展滞后。去年全县财政收入5002万元,仅人员工资全年支出就达8381万元,入不敷出。在实行教育经费县统筹以前,拖欠教师工资是普遍现象,有的乡镇拖欠达半年以上,致使教师队伍不稳,教师不能安心工作,极大地影响了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和教育教学改革的进行。在这种情况下,县委、县政府及时从教育发展对经济振兴的大局着眼,结合当地实际,决定实行教育经费县统筹。为此,县财政用有限的财力在每年乡镇财政收入上缴不到位的情况下多负担300万至400万元,以保证教育经费的拨付和教师工资的按时发放。这项政策从1994年以来一直坚持至今。即使在全县财政状况紧张,财源匮乏,以及国家实行分税制后,全县财政收入面临巨大冲击的情况下,教育经费县统筹作为一项制度也没有动摇。
清原县教育经费县统筹的内容包括教师工资、教育经费、校舍维修费。他们提出统筹就是改变以往教师工资以及专项经费直接由乡镇财政支付的办法,将乡镇一级的财政收入上解县财政,由县里统一支配给教育使用。
在清原县采访,我们感到这些重大思路的产生和教育成绩的取得,源于清原县各级领导对教育的深刻认识,源于全县人民对教育的积极支持和无私奉献,源于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辛勤工作和锐意革新。清原县本届党政领导班子成员中有5人曾做过教师工作。他们深知教育工作的艰难和辛苦,更懂得教育工作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教育兴,百业兴”,“教育兴,清原兴”。这是清原县党政领导班子的一致共识。
1999年,抚顺市对所辖8个县区的教育工作进行综合评估,清原县以93.3分的成绩名列首位。评估组对清原县的教育工作做了这样的评价:“党以重教为先,政以兴教为本,部门以支教为荣,民以办教为己任。”
采访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无论是上届领导还是本届班子,他们对教育的认识越来越高。过去的老领导们提出:“治穷先治愚,治愚先办教育。”“现在的经济是十年前的教育,现在的教育是十年后的经济。”县委书记禹宾熙认为:“二十一世纪新清原的希望在教育。未来的竞争是人的素质竞争,人的素质竞争取决于教育。教育必须树立两个观念:一是超前投入,二是人的素质提高。”县长官惠廷说:“农村两增一稳定的源头在教育。一个地区的领导不抓教育是失职,抓不好教育不称职,长期抓不好教育应辞职。”在具体工作中,县委、县政府经常把教育工作列为政府常务会议和县长办公会议的重要议题,研究解决教育的重大问题,并始终把重视教育列为乡镇领导干部的任期目标责任制和考核政绩的主要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