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属性的问题,是教育理论研究中的基础课题。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以及教育自身的变化,人们对教育属性问题的认识也在不断丰富和提高。几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在教育理论界悄然兴起关于“教育产业论”的争鸣。论题的核心是:教育是不是一种产业,教育是否具有产业属性,教育能否产业化。本文仅就教育的产业属性谈些粗浅看法。
一、教育产业属性的提出
产业一词的涵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产业是指对土地、财产等有形物质的拥有。广义的产业是指凡从事生产的事业,包括有形产品的生产和文化、精神等无形产品的生产均称为产业。产业被作为广义的研究对象之后,逐渐被纳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其中也包括教育领域。对教育产业问题的研究是从20世纪初以来进行的。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20世纪初,西方经济学派大师、英国经济学家、新西兰奥塔哥大学教授费希尔于1935年首先提出了第三产业的术语。他认为,除了第一产业,即农、要、牧、渔业,以及第二产业,即工、矿、建筑业之外,还有第三产业,随后又有一些经济学家提出这一问题。当时对第三产业所包括的行业在世界各国还没有完全一致的看法,但其范围大同小异。一般认为大致有四个层次,即流通行业、服务行业、文化教育行业和管理行业。既然教育行业包括其中,教育也就是有了产业属性。二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经济学家在研究中发现,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已明显超过资本和劳动力的作用。据统计,发达国家GNP的增长中,科技进步因素的贡献,本世纪初为5%~20%,50、60年代为50%左右,80年代上升到60%~80%。与此同时,在生产要素的投入中,科技投入、知识投入的比例也越来越大,往往在生产成本中占到90%,而劳工成本只占10%。而科技的基础在教育,经济的发展要求教育培养更多的拥有知识和科学技术的人才,因而提出了教育的产业属性问题。
三是西方国家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内容和教育模式的变化,引起经济学家和教育学家的关注。二战结束后,美国出现了多元巨型大学生,教育内容紧密与社会经济发展结合。学校与工厂、农场、牧场以及劳动者家庭融为一体,直接参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科学技术研究和生产劳动。甚至出现了一所或向所大学拉动一个地区诸多经济成份的增长。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在高等学校研究成功并运用于生产领域之后,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增长,这就更丰富和提高了人们对教育的认识。美国教育家、哈佛大学校长博克认为,社会服务是“现代大学不可推卸的责任”。大学应“冲破樊篱,走出象牙塔,投自于社会,参与社会变革,使之成为知识的生产者、批发商和动力站。”人们从这种意义上,提出了教育的产业属性问题。
由此可见,教育的产业属性是从20世纪初以来逐渐提出的,是与工业经济的发展、知识经济的出现,以及教育内容和教育模式的变化紧密相关的。同时,也应看到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结构群体,具有多重性、类别性、动态性和交错性。教育的属性并不是单一的,它既有传统观念的社会公益属性,也具有产业属性,但两者并不对立。研究教育的产业属性将有利于对教育属性的全面认识,能够从新的视角看待教育的规律,在社会经济发展的新时期推进教育的发展。
二、教育的产业属性分析
教育的产业属性,是指教育具有产业的特征。从前面提到的广义的产业定义看,产业的特征集中表现为是对有形产品和文化精神等无形产品的生产过程,并能获得社会经济效益。产业特征的基本要素应该包括市场需求、产业资本、产业产品、产品质量、成本核算、社会经济效益、价值规律等。只有具备这些基本要素,才能称其为产业,也才具有产业属性。教育和期货产业一样,也具有上述产业的基本要素。现对教育的产业属性作一具体分析。
1、教育市场需求。它是指社会经济发展对教育的需求。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合格人才,有条件的还要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科研成果。因此举办教育,首先要考虑的就是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和科研成果的需求情况。凡是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人才和科研成果,就应积极地进行培养和研究。只有这样,教育和社会经济发展才能同步进行,教育也才能得到强有力的支持。反之,教育就游离于社会经济发展之外,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从这一点上看,教育和一切产业一样,都受到市场需求的制约。教育市场需求对教育发展起着调节作用,这是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也是教育产业属性的根本所在。同时也要看到,教育市场需求对教育产业属性的其他基本要素起着重大影响。
2、教育产业资本。它是指教育的资本投入。教育和其他产业一样,也需要投资,因而具有产业属性。教育投资是举办教育的物质条件,也是教育产业属性的基本保证。作为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来讲,除获取政府拨款和学生学费外,应把工作重点放在对其他教育投资的争取方面,这是教育投资的广阔天地,国内外教育发展的大量实践已经得到了证实。如,有很多学校的专项科研课题费完全来源于社会投资。
3、教育产品质量。它是指培养毕业生的合格程度,以及科研成果所带来的社会经济效益的程度。凡是产业都讲究产品质量,教育也是如此。从这一方面看,教育也具有产业属性。检验教育产品质量的唯一标准就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实践。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要提高教育产品质量,必须从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出发,具有前瞻性、科学性。同时,提高教育产品质量,要事先搞好教育产品设计,即表现在人才培养上,要精心编制教育教学计划,研究人才培养规格和目标以及具体培养途径。
4、教育产业成本核算。它是指教育产业资本与所培养的合格毕业生人数的比率,以及教育产业资本与所提供的有效科研成果的比率。凡是产业都强调成本核算,教育也是如此。但是教育成本核算追求的目标是:用少量的教育产业资本,培养数量较多、质量较高的合格人才,提供具有较好社会经济效益的科研成果。
5、教育经济效益。它是指教育投资的经济增值。教育投资增值是一个复杂的体系,既有间接的、直接的,也有宏观的、微观的。需要从多方面进行分析。(1)从人才参与物质生产的大循环过程分析,教育具有经济效益。图示为:教育投资→培养人才→参与物质生产→产生经济效益。(2)从教育提供科研成果分析,教育具有经济效益。图示为:教育投资→科学研究→研成果→转化生产力→经济效益。(3)从物质生产部门投资于教育分析,教育具有经济效益。图示为:物质生产部门投资教育→科学研究→科研成果→物质生产→经济效益。(4)从教育投资拉动第一、第二产业分析,教育具有经济效益。图示为:教育投资→改善办学物质条件→拉动房地产业、建筑建材业、仪器仪表机械行业、图书印刷出版业、信息技术产业、服务行业→生产经济效益。无论从哪一方面来看,投资只要用于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均能产生出经济效益。
三、研究教育产业属性的意义
1、全面正确地认识教育的属性,为促进教育发展提供理论依据。科教兴国已成为国人共识,但教育发展现状仍令人担忧。从全国范围看,仍存在教育经费短缺,教师工资仍未全部兑现,教育资源浪费严重,教学质量有所滑坡的现象。究其根本原因,就是来源于对教育非生产消费群体的偏颇认识。出于这种认识,长期以来,在教育内部没有形成教育市场、教育投资、教育产品、教育经济效益的良性循环。如果认识到教育的产业属性,则能够为全面正确地认识教育的属性提供理论依据。按照教育的产业属性对教育实施管理,将会为教育带来生机,从而在新的层面上促进教育的发展。
2、培育教育消费市场,拉动经济增长。教育是一个特殊的消费市场,且有日趋扩大态势。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社会和经济发展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广大社会成员对受教育的要求也将越来越迫切,社会成员自身和子女的教育成为百姓家庭投资的首选。据统计,目前全国银行的私人存款高达6万亿元,这是社会成员对教育需求增加的经济基础。几年来,在全国普遍实行的高校招生并轨实践,以及出现的高自费择校现象和民办学校的大量建成,已经显示了教育消费市场的广阔天地。教育消费市场一旦全面启动,势必在更大范围内带动消费,扩大内需,开启房地产业、建筑建材业、仪器仪表机械行业、图书出版印刷业、计算机和信息技术业,以及服务行业的发展,进而拉动国民经济的增长。
3、减少和杜绝教育浪费,提高教育投资效益。按照教育的产业属性管理教育,势必强化教育成本核算。以培养合格人才和提供科研成果为中心,将教育成本分解到教学、科研、教工待遇、房屋使用、图书购置、设备利用、交通通讯等各个环节。同时,定期对学校进行效益评估,并依据评估结果予以奖惩。这样可大大降低教育资金使用当中的浪费现象,从而提高教育投资效益。
4、建立教育产业市场体制,促进教育的自我发展。教育产业市场体制,是指以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为导向,以促进教育自身发展为目的,通过建立教育内在的投入、产出和效益机制,理顺教育投资者、经办者、受益者之间的经济联系,加强产、学、研各个环节的相互结合,形成教育发展的新体系。这种体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包括教育内部的诸多因素,又涉及到教育外部的环境条件,应该有计划、分步骤地实施。对此可以从建立某些局部的单项机制开始,取得经验,逐步完善,诸如分别建立政策机制、投资机制、教育自主机制、教育内部管理机制、招生与毕业生就业机制、教育评估机制等。随着教育产业市场体制的建立与完善,形成教育自我发展规律。(作者单位:河北职工大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