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经费的管理效益,指通过对教育经费的协调、控制和平衡,促进教育经费投放和使用的合理化、科学化,推动教育过程的展开,提高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从而收到较高的教育效果和经济利益。
一、忽视农村教育经费管理效益的原因
1.农村教育经费的结构特点容易形成管理者忽视管理效益
的客观机会
农村学校经费一般有如下来源:一是预算内事业费,由财政拨款;二是预算外教育经费,包括教育费附加征收、集(捐)资助学收入、勤工俭学收入、学杂费收入等。据国家教委1991年教育经费年度发展报告公布:374个抽样县预算外教育经费收入已相当于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拨款的80.3%。对于预算外经费的使用,在总体上没有经费方案,没有相应的效益标准,只有弹性很大的使用原则以及比例,教育财务部门又未能及时进行财务审核检查和效益评估,因而形成管理者忽视管理效益的客观机会。在经费的使用安排中,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在审查、监督、总结、验收时,自然也就讲形式、走过场,无法讲究效益,落实责任。
另外,有相当一部分预算外经费在不同地区和校际间分布是不平衡的,具有一定的机遇性和季节性。例如,筹集某项经费,往往受当地小气候(社会思潮、社区心理)和地方领导个人决策倾向的影响。再如,群众性集资,一般集中在季节性收获之后。有的学校每年只能有很少一部分预算外经费,而有的学校则在某些时候,能筹集到大笔经费。由于学校管理者缺乏思想准备和必要的论证,对于大笔预算外经费的使用经常陷入被动,或听命于社会舆论和投资者意向,或且顾眼下,追逐短期绩效,因而不能正常科学地管理经费。
2.教育经费管理效益的特点容易形成管理者忽视管理效益
的错觉
教育经费管理效益具有以下特点:(1)经费管理效益从时间上看有两种:一种是短期内所显示的效益,这一般表现为具体经费投放所实现的直接效益。譬如,盖好一座实验室,添置了必需的仪器设备,为某校x人的某科实验提供了条件,这项经费的投放效益为[人/时间(目标)];另一种是很长时间才能显示的效益,周期很长,教育经费的管理效益要等教育完成一定周期之后才能全部显示出来,以一定质量、一定数量的合格人才作为衡量管理效益的依据。(2)教育经费管理效益的测量有模糊性的一面,它是在教育的整体化过程中实现的,是教育整体效益的一部分,我们很难把此效益与其它效益分离开来,因此在总体上不容易准确测量。同时,教育经费的管理效益又具有准确性的一面,因为教育经费的管理过程是一个科学化过程,我们可以在具体经费不同投放的比较上、各类不同措施的效果对照上,比较可靠地测出教育经费管理的直接性浪费、效益实现以及效益转移的数量等。(3)效益的实现是相对独立性和交互性的统一。所谓交互性,指教育经费管理与教育其它管理在效益上互相牵动、互相制约交叉影响的特性,这主要表现在教育的周期效益上,教育教学过程的展开要依赖教育经费管理的有效进行,教育经费管理效益又依赖于教育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教育经费管理效益同时具有相对独立性,这主要表现在具体教育经费投放的直接效益上。例如,某项经费的使用是否合理,是否有较好的投放条件和效益,这受其它管理效益的影响不大,(当然,这种直接效益只是教育经费管理效益中的部分效益。)我们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和投资的一般规律与规范,作出准确的评价。(4)效益的过程是阶段性与有序性的结合。教育经费的投放要遵循一定的规律,有一定的投放顺序。譬如学校投资,首先要根据学校的办学目标完成整体规格结构的建设,之后,购置设备设施,配备人员,再后,投放一定的流水经费,保证学校教育教学过程的正常进行。因此,教育经费的管理效益是分阶段按顺序逐步实现的,而不可能逆顺序超阶段取得效益。
以上所述的教育经费管理效益的特点,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在经费管理过程中,往往会产生某些错觉和偏见。例如,只注意到眼前效益而忽略了长远效益,只知道帐面上的结算,而不知道要顾及整体的经费效果,只强调了经费管理的独立性,而未能想到交互影响的特点等等。因而,在经费的安排上、在管理者的态度上、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容易出现偏颇。
3.教育经费管理者素质较低是造成忽视管理效益的主观条件
农村教育经费管理者素质较低,这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业务素质较低。据苏北某县统计,教育部门15 3名财务管理人员中,仅有个别人接受过非对口专业的高等教育,多数是转、改人员充任经费管理职务。在教育经费管理中,缺乏规划、统计、协调安排的管理能力,更缺乏依据教育现状把握经费方向、注意重点难点、有序合理地使用教育经费的综合能力。二是职业道德素质不高。在商品经济迅速发展过程中,拜金意识得到了滋长蔓延,这种负面大潮不可避免地冲击着农村教育经费管理者。他们中大多数人在长期自我约束中形成了自觉抵制不良现象的职业习惯,但其中也有少数人利用经济流通过程中的种种方便,挤占挪用教育经费,为个人捞下好处。甚至把经费管理视为某种特权,把自己凌驾于教职工之上,引起教职工的不满,也给经费管理过程造成许多人际障碍,影响了经费管理效益的实现。
二、提高农村教育经费管理效益的途径
1.向计划要效益
教育经费计划是学校教育计划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合理的教育经费规划有较高的效益,因为这是有目的有意识地决策未来的管理行为,必然使经费管理工作具有科学的预见性、方向性。有序地安排和使用教育经费,有可能达到经费管理的最优化。
教育计划有长远规划和年度计划。教育经费计划制定的依据是:与教育计划相对应的国民经济发展状况,社会对人才规格类型的需要;与经济水平相适应的教育规模,教育发展速度的有关指标,以及学校创办和发展的一般规律,教育内部资金的流动方式等。农村学校教育经费计划还应考虑:当地经济和生产的发展水平,人口分布及发展,风俗习惯,当地乡镇发展规划,学校教育的实际需要等等。
2.向统筹要效益
统筹效益指在教育全局上通过经费的相互协调、统一筹划而取得的经济效益。这要求在某区域内所有学校广泛建立横向联系,通过相互间不断协调不断平衡的经费流通扩大现有资金效益。这在当前更为重要,分级办学分级管理体制形成后,大部分学校都扩大了自己的经济收入,但又往往自我封闭,缺乏流通,无形间造成有限的教育经费的浪费。例如,某地区28所中学现有流动资金170万元,按实际需要,28所中学约需流动资金40万元左右,那么其中有150万元资金因闲置而形成短期效益浪费,若统筹使用,则可完成部分学校的重点建设。
3.向结构要效益
结构效益指调整教育内部关系、优化组合所形成的管理效益。调整结构能促进教育内部形成合理的组织形式,控制教育投资方向,减少开支,避免浪费,从而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以人员结构为例,下面请看某地区教育系统后勤人员的结构变化:
|
中 学 |
小 学 |
年 度 |
班级数 |
后勤人数 |
班级数 |
后勤人数 |
1980年 |
784 |
220 |
3400 |
135 |
1981年 |
714 |
236 |
3394 |
148 |
1982年 |
656 |
242 |
3272 |
141 |
1983年 |
563 |
240 |
2935 |
138 |
1984年 |
574 |
214 |
2852 |
83 |
1985年 |
607 |
217 |
3066 |
78 |
1986年 |
619 |
371 |
3119 |
75 |
1987年 |
665 |
383 |
3182 |
84 |
从上表看出:该地区中学的后勤人员的工作承担量有较大幅度的减少,小学后勤人员的工作承担量逐年有所增加。中学后勤人员结构变化导致经费效率下降。笔者调查到:有的学校一方面是有人没事做,一方面又得请临时工帮忙,人员结构混乱。农村学校的经费结构效益一般有:经费分布的比例结构,经费流通的倾向结构,其它结构在经费上的反映、经费投放相互制约的协调结构等所实现的效益。
4.向俭约要效益
俭约效益指由于勤俭节约而形成的经费管理效益。在教育经费不足的情况下,勤俭办教育尤其要大力提倡,要提倡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开源节流,精打细算。正如财政部在《关于加强文教行政财务工作的几点意见》中指出:“要下决心过几年苦日子,以便把有限的资金用到我们事业发展最需要的地方。”
5.向措施要效益
措施效益是针对经费情况而采用一定的办法步骤所取得的效益。譬如,为了控制经费的无限开支,采用预算包干的办法,限制经费开支的弹性。又如,为了防止经费盲目支用现象的发生,而采用专款专用单独结算的方法。再如,建立各种财务制度等。
措施的制定要有长远目标,不能只顾眼前;措施要切实可行,既要防止不良现象发生,又不能捆死手脚;要充分发动群众,倡导民主理财;措施要检查落实,要自始至终地监督执行。
6.向心理协调要效益
心理效益就是通过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建立良好的感情联系,形成和谐相容的心理气氛而得到经费管理上的高效益。经费是靠人来使用的,不考虑人的问题,不是完整的经费管理。教育经费管理中,心理效益的获得需要管理者摆正自己的位置,改善干群关系,既要坚持原则,又要不损伤感情;既要老实办事,又要开动脑筋,灵活地处理各种问题;既要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又要不断地提高自身各方面修养;既要监督检查经办人执行纪律、决议和方案情况,又要严格要求自己,廉洁奉公,建立良好的领导威信,实现较大的心理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