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97年成为我国第四个直辖市开始,重庆抓住这一契机,推动教育全面发展。如今,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重庆市教育的总体面貌焕然一新。
“刚刚成为直辖市时,全市中小学D类危房高达300多万平方米,有的高校在划转时危房达50%以上。主城区与偏远农村的教育发展水平极不平衡。1997年,全国人均受教育年限为7.01年,重庆市仅为6.60年,只有11个区县实现了‘两基’,人口覆盖率仅为18.87%。”重庆市教委有关负责人说。
面对这样的教育底子,重庆市提出了教育优先并适度超前的发展战略。
教育发展牵动着市委、市政府领导的心,市委常委会多次专题研究教育,作出了加快实施科教兴渝、育人兴市战略步伐的决定。市教委确定了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为动力、以提高质量为根本、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的工作思路。
直辖5年来,通过实施贫困地区义务教育、三峡库区移民迁校、薄弱学校治理等“十大教育工程”,重庆市教育的总体水平不断提高,初步实现了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全市通过“两基”评估验收的区县由1996年的11个上升到2002年的34个,累计人口覆盖率由1996年的18.87%上升到87.87%。2000年人口普查时,重庆市的人均受教育年限已达7.40年。
——对一大批普通高中、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普通高校进行了改建和扩建,同时新建普通高中80所、职教中心14所、高等职业技术学院10所,建设重点中学50所。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从无到有,达到14个,覆盖49个二级学科。有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41个,硕士学位授权点268个;国家级重点学科从6个增加到17个,省部级重点学科由26个增加到136个。博士后流动站由10个增加到27个,本科专业从10大门类103种220个点增加到11大门类133种330个点。
——高等教育形成了中央和市级政府两级管理,以市级管理为主的新体制;中等职业教育实行政府统筹管理,行业参与的体制;基础教育实行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体制。
——加大了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力度,颇见成效。义务教育坚持免试就近入学,普通高中招生考试进行“两考合一”、“两考分离”的探索,职业高中放开招生计划、放宽入学限制,大中专招生实现网上录取;同时,还开展了应用技术本科、“3+2”“3+3”高职、“三校生”高职、民营二级学院和在贫困地区定向招生改革实验。
——学校基本建设突飞猛进。2001年度全市学校校地总面积达8165万平方米,校舍总面积达3376万平方米,分别比1997年增长13%和28.2%,其中,高校校舍总面积493万平方米,学生宿舍面积120万平方米,学生食堂19万平方米,分别比1997年增长22.6%、126%和47.6%。
——全市高校后勤已全部与学校行政系统分离,建立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后勤服务实体。到2001年,全市已建成学生公寓120万平方米,标准化食堂50个、教育超市30个。一个新型、运转协调的高校后勤服务保障系统正在形成。
——努力完成中小学危改任务,累计竣工121.5万平方米,完成投资6.8亿元,教师广厦工程超额完成任务,全市教职工人均居住面积11.9平方米,住房成套率达79.2%。
——全市还努力提高育人质量,形成了以提高全民族素质教育为宗旨的区域素质教育目标模式,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相互衔接的素质教育结构模式。
与此同时,重庆市还加强教育同经济、科技的紧密结合,促进了重庆经济发展。在基础研究、科技攻关、科技成果转化以及高新技术开发和产业化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在渝高校1997年科技总经费1.14亿元,2001年达到2.68亿元,增长134.3%;1997年科研项目总数2152项,2001年达到2646项,增长23%,其中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国家“973计划”等国家重大科技计划项目,1997年为36项,2001年为58项,增长61.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增长7.6%。
1997年,总共发表论文4416篇,2001年为6103篇,增长38.2%,其中1997年国际学术刊物发表论文228篇,2001年为403篇,增长76.8%;1997年申请专利19项,2001年达到52项,增长173.7%。
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由直辖前的31个增加到65个,增长109.7%。在高新技术研究、关键技术攻关方面取得一批突破性成果,1997年至2001年共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发明奖、科技进步奖19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66项。以重庆大学“工业CT技术”、重庆医科大学“高强度聚焦超声波肿瘤治疗系统”等为代表的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高新技术成果成功实现产业化,有力地促进了国家和全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