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教育部科技司、共青团中央学校部和中国科普研究所公布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有七成多的青少年不知如何实施"创造",缺少运用技术"计划和行动"的能力。
背景:
作为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和国家统计局批准的调查项目,教育部科技司、共青团中央学校部、中国科协青少年部和中国科普研究所联合发起了"全国青少年创造能力培养社会调查"活动。调查对象覆盖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近1.2万名大中学生。受调查方式的限制,调查机构不是采用直接变量来反映青少年创造性的现状,而是设置青少年对脑科学(包括创造性思维)的认知、创造人格与创造力自评、对创造力培养活动的参与情况等间接变量来反映。
日前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有七成多的青少年不知如何实施"创造",缺少运用技术"计划和行动"的能力;亲身体验过科学探究全过程的青少年数量并不多,无论是通过正规教育或是非正规教育途径,都低于29%;亲身体验过技术创新全过程的青少年数量更低,比率低于26%。青少年创造力培养依然值得关注。
从调查结果来看,我国初具创造力特征的青少年比例持续上升。但青少年亲身体验过科学探究全过程的比率不高,而亲身体验过技术创新全过程的比率更低,在创造人格指标上与发达国家存在相当差距
记者:我国青少年创造能力目前是个什么样的状况?与往年相比,有什么新的变化和问题?
翟立原:从调查结果来看,我国初具创造力特征的青少年比例持续上升。自认同时具有"探究性思维能力"、 对新事物想象的"敏感性与流畅性"和"知识基础与信息收集能力"的被调查者,即具有初步创造力特征的青少年已从1998年的14.9%和2000年的20%持续增长至21.6%。与此同时,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教育环境进一步得到优化,大约1/4以上的中学在实施素质教育上获得学生的好评;能够在大学校园里上网的学生已高达84.1%;家长对子女采用"民主型"教育方式的比率已从1998年的38.4%,上升为2002年的52.7%;各级社会机构、团体的努力和大众传媒的积极参与,为青少年营造了一个更为有益的成长环境。
调查报告同时指出,自评具有初步创造人格特征的青少年比率,在从1998年的4.7%上升为2000年的11.0%后,2002年又回落至7.3%,这表明青少年创造人格的培养值得关注。青少年亲身体验过科学探究全过程的比率不高,而亲身体验过技术创新全过程的比率更低,这对青少年创造性的培养是不利的。创造人格指标反映出一个人想不想去创新,是否具备实施创造的健康人格因素。在这一点上我们与发达国家亦存在相当差距,例如,涉及初步创造人格特征指标之一的"兴趣与好奇心",认同具有上述能力的我国青少年为49.1%,而2001年我们在美国对两个青少年群体所做调查的比率分别为61.4%和68.3%。
创造人格是衡量一个人想不想创造,愿不愿创造,以及是否具有实施创造所必须的人格基础,诸如兴趣与好奇心、意志力与进取精神、怀疑精神与独立性、自信心与合作意识等等。青少年创造人格普遍偏低,反映出我们的家庭、学校和社会在教育上存在的浮躁--过分强调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忽视人格培养,一味引导青少年走向成为"科学家"、"艺术家"、"网络专家"等不切实际的"成家"道路,而忘记了培养合格公民的基本知识、能力和人格目标。培养青少年成为"优秀的普通公民",这应该成为全社会对教育的共识。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注重培养青少年保持与发展乐于探索和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欲望,以及进一步优化家庭和学校教育环境,将会促进青少年参与科学探究和技术创新的有益活动
记者:制约青少年亲身体验科学探究和技术创新全过程的因素有哪些?这一过程对创造力的培养有什么样的作用?怎样才能启迪青少年参与进来?
翟立原:青少年能否亲身体验科学探究和技术创新全过程,例如参与科技创新大赛这类活动,除了自身的因素外,家庭教育环境起到了很大的制约作用。家长的教育观念和对子女的教育方式,以及家庭的教育资源等,都会对青少年参与创新活动产生重要影响。同样,学校(包括校长、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更是左右着青少年创新的积极性,以及能否真正实现课内打基础,课外出人才的局面。因此,注重培养青少年保持与发展乐于探索和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欲望,以及进一步优化家庭和学校教育环境,将会促进青少年参与诸如科技创新大赛这类能够亲身体验科学探究和技术创新全过程的有益活动。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青少年参与科学探究和技术创新学习活动的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之一就是求知欲。在引导青少年参与科技创新这类活动时,首先要利用大自然气象万千、多姿多彩的魅力,利用科学技术为人类生活带来重要影响力,抓住他们的好奇心,启发其求知欲,开阔其眼界,激励他们探索科学的兴趣。从某种意义上说,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决定了他们是否愿意以及能否持续参与科技创新这类亲身体验科学探究和技术创新全过程的活动。
加强青少年创造力培养,要抓住两个方面:一是要解决观念问题,二是要增加投入。
记者:既然这样,我们还应该从哪些方面加强青少年创造能力的培养?
翟立原:我想,要加强青少年创造力培养,就全社会而言,要抓住两个方面:一是要解决观念问题,二是要增加投入。解决观念问题,实质是观念更新问题,就政府部门而言,就是要充分认识培养青少年创造力的重要性,通过各项政策的导向作用,真正把实施素质教育落到实处。不能嘴上讲素质教育,而实际上仍以升学率或是考入名牌大学的学生人数作为评价一所学校或一个地区教育优劣的主要指标。各级教育机构(包括学校)亦要转变观念,具体体现就是抓住推进素质教育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全面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逐步掌握学习的技能,领悟学习的方法,具有在未来社会生存、发展的决策能力、应变能力和创造能力。在课程和教材的改革中,要摒弃传统的"教"的观念,而应考虑如何以学生为中心,使他们自学--即自己收集信息,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进行评价。当然,家庭和社会也要使自己的教育观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积极鼓励和支持青少年参与有益于其创造力培养的科技、文化和艺术活动。
增加投入问题,要继续贯彻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方针。具体而言,政府部门应扶持有助于青少年创造力培养的书、报、刊的出版发行;支持有利于发展青少年创造力的电视节目的制作与播映;组织各类有助于创造力的发展的竞赛活动,等等。同时,呼吁社会各界,特别是企业和社会团体,为青少年创造力的培养营造更好的环境,如赞助和支持在社区建设青少年网络俱乐部等。此外,家长也应将使青少年上网作为家庭投入的主要方向,为培养孩子的"信息收集能力"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当然,大众传媒亦应一如继往,为青少年创造能力的培养营造更好的舆论氛围。
技术教育中,"创造"是不言而喻的,因为"设计"就意味着创造。学习技术则使青少年更多地尝试在纵向思维基础上进行横向思维。强调技术教育,无疑会有益于青少年创造性的发展
记者:由于传统思维方式的影响,长期以来在社会舆论上形成了一股重理论轻实用、重科学轻技术的现象,也就是忽视了技术教育对青少年创造力的培养。现代技术教育对提高青少年创造能力有着什么样的重要作用?
翟立原:这种重理论轻实用、重科学轻技术的现象反映在教育上,就是人才培养结构失调。近几年上海、广东等地企业已明显感觉到中、高级技工的缺乏,而高等职业教育由于起步较晚,其培养的技术型人才无论在数量和质量上都难以满足企业的需求。
技术教育可以理解为:激发受教育者学习技术的兴趣,培养他们设计、绘图、制作等各项运用技术的动手能力,使他们成为"产品"的创造者。现代技术教育绝不是单纯的技能训练,它包容人格教育;它力图使青少年的知识、技能和对科学的理解结合在一起,以应用于制作有用的产品。
技术教育中,"创造"是不言而喻的,因为"设计"就意味着创造。如果说学习科学主要是培养青少年逐步形成纵向的思维--即强调因果关系的逻辑思维,那么学习技术则使青少年更多地尝试在纵向思维基础上进行横向思维,"这个不行,换那个试试",这种"火花"的闪现就是创造性思维。因此,强调技术教育,无疑会非常有益于青少年创造性的发展。美国继制定《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之后,又制定了《国家技术教育标准》。英国等一些欧洲国家,以及日本都有重视技术教育的传统。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青少年的技术教育还未得到足够的重视。这就导致了我们相当多的青少年不知如何实施"创造",缺少运用技术"计划和行动"的能力,这对于国家科技的创新和经济的持续发展是不利的。
因此,现代技术教育应该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使技术教育成为培养青少年创造能力的主要环节。就具体做法而言,可以参照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基础教育阶段从小学起就开设技术课,让孩子从小就学会"设计",学会动手,开发其智力技能和动作技能;初中和高中的技术课应使学生运用计算机进行简单产品设计,并了解机电一体化、数控车床等现代技术设备的基本原理和操作规程等。高等教育应调整工科院校的办学方向,把培养高质量技术型人才作为重要任务之一;高校理科专业也应注重学生相关技术、技能的培养;文科院校亦应使学生掌握多媒体、网络技术以及诸如与办公自动化相关的技术、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