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杨振宁、吴良镛、冯其庸、欧阳中石4位已过耄耋之年的学界泰斗,戴着棉帽裹着大衣,在人搀扶下走进清华大学大礼堂,围坐一起纵论人生经历。
4位大师年龄之和达到350岁,最长者是同为1922年出生的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与城市规划及建筑学家吴良镛,其次是1924年出生的红学家冯其庸和1926年出生的书法家欧阳中石。
推荐内容>>杨振宁之妻翁帆到清华大学读博(组图)
>>杨振宁公布最新研究进展 曾回绝国家领导人宴请
>>杨振宁:中国前沿科学落后不稀奇 未来会有成果
中国学生很少关注与自己研究领域无关的知识
作为最长者,杨振宁首先回忆起2004年他在清华大学教授大一物理的日子。
在那段时间,杨振宁接触了不少国内大学生。对比他在美国的学生,他发现,中国的大学生学得比较深入,也更为成熟。相比之下,美国至少有1/3的大一学生还处在一个不开窍的状态。他把这些归结于中国教育成功的一方面。
另一方面,这种“成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学生吸收新的方法和知识。
杨振宁说起自己在美国的一段经历。美国一所研究性大学每周都要举办一场讲座,邀请学者就某一领域最新的题目进行讲解,这样的讲座并未赢得中国留学生的青睐,“原因是听不懂,不涉及自己的研究领域,和自己没关系。”这让杨振宁有些失望,因为有一些学科其他方向的前沿讲座他也听不懂,但一次没听懂没关系,杨振宁有个事后琢磨的习惯,过一段时间,再听其他人讲同一个题目,他便发现自己多懂了一些。
他给这种方法起名叫渗透性学习法。在杨振宁看来,这正是中国大学生急需借鉴的一种方法。
不过,这种渗透性学习法似乎与中国传统的教育思路相悖。杨振宁说,中国教育讲究的是专心把个人的研究方向搞清楚,不相关的东西就不管。“教育太过于偏重训导,导致学生太注重专一,不管闲事”,因此很难吸收新的知识和方法。
“这容易让人走到太窄的方向。”杨振宁告诫现场学生,“窄”的眼界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来弥补,最为重要的一个方法就是不时到图书馆浏览,多读书,读好书。
相关内容>>调查称赴美中国学生数学成绩高 学术能力稍欠
>>留学观察:国外高校青睐什么样的中国学生?
>>中国小学足球惨败引轰动 调查:中国学生怎么了
推荐专栏>>基础教育:基教新闻 海外情况 基教研究:发展研究 教学研究 课程研究 专题研究
>>教育新闻:综合新闻 学前教育 高教新闻 职教新闻 教师新闻 考试新闻 就业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