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高等教育 > 高教新闻
音乐老师哪能“四平八稳”
2003-01-02    

字体大小:

  王次炤跟中央音乐学院有着不解之缘,从1978年考进学院的那天起,一直到现在,王次炤已经在这所全国重点艺术院校中度过了24年的音乐艺术生涯。怀着对音乐的热爱,对艺术的执著追求,王次炤要把中央音乐学院建设成世界一流的艺术大学。

  主角登场

  王次炤

  1949年10月16日出生于浙江杭州,1983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并留校任教。1986年任音乐学系音乐美学教研室副主任,1990年任音乐学系副主任、副教授,1992年担任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主管教学与科研,1994年主持学院行政工作,1995年晋升教授,1998年任中央音乐学院院长。

  1991年,王次炤荣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中青年优秀成果奖,1992年获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993年获全国优秀教学成果国家级一等奖,1994年被文化部授予优秀专家称号,1995年获得国务院颁发的有突出贡献专家政府特殊津贴,1996年获文化部第三届部属高等艺术学院优秀教材二等奖,1998年获全国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1998年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

  流行音乐也具有创造性

  ■在过去,我们与西方最前沿的文化进行交流时,往往是别人讲而我们只有听的份,而现在却能够交流与对话,这就是国际交流日益频繁带来的成果。没有交流与交往,不了解自己和别人的差距,不找到自己的优势所在,是很难找准自己定位的。

  记:你在中央音乐学院学习、工作了24年,感觉学校最大的变化在哪里?

  王:这些年学院在办学体制、观念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变化。作为全国艺术类院校中惟一一所国家级重点大学,中央音乐学院一直承担着为国家培养高、精、尖音乐人才的任务,为了保证教学质量,过去学院每年最多只招100名学生。随着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国民艺术教育和国民艺术生活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个重要领域,为此,学院及时调整了办学观念,在1996年提出了不但要为国家培养高级音乐人才,同时也要为国民音乐教育做出贡献的教学思路。这几年,学院先后成立了社会音乐教育部、继续音乐教育部和现代远程音乐教育学院,逐步形成了以普通高等学历教育为主,继续教育、社会音乐教育和现代远程教育为辅的综合性、开放性教育体系。

  记:促使学院在教学观念上有如此大转变的因素有哪些呢?

  王:这些年中央音乐学院和国际音乐界的交流日益频繁,学院的教师和学生都可以参与国际交流活动,几乎每天都会有外国音乐家来学院进行学术交流。通过国际交流我们了解到,包括美国、欧洲各国在内的西方国家的顶尖音乐大师们都很注重社会音乐教育,而社会音乐教育又必须要有高层次音乐人才介入,因此,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音乐家就不仅仅只是艺术家和教授更应该是国民艺术教育领域的领头人。不过,虽然学院扩大了教育范围,但培养高、精、尖人才的宗旨不会改变。

  记:你一再强调学院培养的是高、精、尖音乐人才,那么你对时下的流行音乐有什么看法?

  王: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艺术观念和审美标准都在变化,以前我们对流行音乐抱着一种漠不关心的态度,但是作为市民俗文化的代表,流行音乐具有自身的创造性和超越性,学院虽然不培养此类人才,但对流行音乐的存在和发展还是应该给予客观的评价。

  有个性才能当老师

  ■为了吸引一批真正的国际性一流人才到学院任教,我们在教师聘任制度方面做出了重大调整,以前挑选老师总是瞄准那些四平八稳的人,现在挑选老师则要看他有没有个性,有没有创造力。

  记:我们的观念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那么为适应这种变化,办学体制有没有相应的改变?

  王:和以前相比,学院的办学体制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科研体制,另一个是教学体制。

  记:科研体制有了哪些变化?

  王:在计划经济体制时,学院的科研人员都是专职的,完全由学校负责所有开支。2000年,学院将原来的音乐研究室改组为音乐学研究所,并且打破了科研人员终身制的传统用人模式,建立起聘任上岗制,采取“带课题和经费进研究所,完成课题后出研究所”的人员流动机制。学校非常鼓励授课教授申请课题进行科研,这样教授们可以把科研成果反过来用于教学,这个措施极大地刺激了教师们的科研热情,将科研与教学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去年,音乐研究所被教育部批准成为人文社会科学国家重点研究基地,这在全国艺术学科中是独一无二的,标志着我们的学科建设向更高层次迈进了一大步。

  记:在教学体制上又有哪些变化呢?

  王:学院对教师聘任制度做出了重大调整。根据音乐的艺术特性,我们在选择老师方面,不再强调对方必须是一个四平八稳的人,必须拥有博士学位等条件,而是着重考察应聘者的专业水平和综合艺术素质,尤其是他的艺术成就、个性和创造力。为了吸引真正的国际一流音乐大师来学院任教,我们在教师聘任条件上放宽了许多。

  记:能具体讲讲这个条件的宽松程度吗?

  王:没有舞台,音乐家就会失去艺术生命,针对这一点,学院在聘任那些在舞台上拥有很高声望的音乐家时,保证他们在受聘后仍然可以参与国外的签约演出,这项决定曾在国内外音乐界产生强烈的反响,不少活跃在国际舞台上的音乐家纷纷来学院任教,女高音歌唱家张立萍、男低音歌唱家彭康亮等都是我校的教师。除了这些老师,学院对在任教师也采取了弹性管理,允许他们在外面兼职,但必须是与本专业有关的工作,这样一来,不但增强了教师们的艺术实践经验,也扩大了社会影响。

  记:教师条件宽松了,学生上课还有没有保证呢?

  王:肯定不会对授课带来影响,虽然学院允许教师到校外兼职,鼓励他们参加各种社会演出,但最重要的前提就是不影响学生受教育,为此学院制订了专门的规章制度,要求每个全职任课教授每周保证有四天时间投入校内工作。另外,对不同专业的老师,学院都会进行相应的考核,比如,作曲系的老师每年都要有新作品,表演系的老师每年都要参加学术性音乐会等。通过考核,既对老师的提高专业水平起到促进作用,还可以活跃学院的学术气氛。

  记:除了科研体制和教学体制的改革,学校在其他方面有什么变化吗?

  王:有。在教学过程中,学院把创作、表演和接受评价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过去作曲系的不关注表演系的实际情况,同样,表演系也不会注意作曲系的动态,虽然都有学术含量,但各自为政的局面根本不会形成系统。现在学院将作曲、表演和接受评价三个环节结合起来,要求表演系的学生必须演奏本校作品,而作曲系的学生也为表演系学生写作品,教育系的学生则负责针对学生的创作和表演提出评价意见。

  为大师出炉提供基础营养

  ■“一流大学”永远是追求的目标,是不断反思、调整自己的动力,只有达到一流的科研成果,拥有一流的教授和一流的学生,才有资格让别人来评价你是否属于“一流大学”。“一流大学”这个名词永远是动力,而不能成为包袱。

  记:在各高校都提出要建“世界一流”大学的今天,中央音乐学院有什么打算?

  王:“一流大学”这个名称对我们学院来说是个包袱,但同时也是我们追求的目标,是不断反思、调整自己的动力,只有达到一流的科研成果,拥有一流的教授和一流的学生,才有资格让别人来评价你是否属于“一流大学”。目前,国际上没有任何一所院校自己标榜自己是“世界一流”大学,那都是由别人所授予的荣誉。

  记:中央音乐学院培养出了多少个国际音乐大师呢?

  王:这个问题很难回答,但还是有一些数据可以供参考的。到目前为止,我们学院已经有360人次在国际级的比赛中获过奖,获奖的密度是非常大的,但仔细想一想,中国又有几个人能真正被称做国际音乐大师呢?日本、韩国甚至印度都有几位在国际音乐界叫得响的国际级音乐大师,但中国有哪位音乐人曾被公认为国际级音乐大师,现在我还真不敢说。作为培养音乐人才的学院,我们的主要任务是为大师的出炉提供基础性的营养,虽然我们的学生在技术上水平非常高,但还需要在文化层次上进一步提高,文化层次的提升需要我们付出相当大的力量。但我相信,随着中国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文化建设也将取得巨大的成就,世界一流的音乐大师必然会在中国产生。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荣仕星:考试答案不必统一
· 中央财经大学袁东副校长访谈实录
· 5年内让学生拿到三个学位
· 朱金兆:洪水为我们上了一堂环保课
· 为建成现代化高水平大学提供党建保证
· 焦福岩:服装设计看好理工生
· 为改革开放前沿培养高素质人才
· 人大校长纪宝成:精心营造人文学术氛围
· 2003年中国大学排行出炉
· 中英大学校长领导能力培训项目启动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文献资料
·研究生课程建设加大
·教育法律修正案草案
·卓越教师计划改革项目
·《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
·严禁任何形式就业率造假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