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7日报道:根据法律规定,我国公民只要年满18周岁,即具有完全行为能力,标志成年。据《辽沈晚报》报道:2001年大学新生入学不久,老师们就发现,这群年轻人表现出与年龄不相称的“另类”。他们奉行“十八九岁叼奶嘴,二十几岁看漫画”;自以为成熟,却让父母到学校送吃、送穿、洗衣服。古训有云:少年老成方能成就大器。而如今的大学生却为什么越发“孩子气”了呢?
大学生“少儿化”现象链接镜头一:一大早,到辽宁一所综合大学图书馆上自习的大学生就挤满了屋子。张扬个性一向是大学生们的追求,而摆在桌上样式整齐的“奶瓶”却成了校园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历史系一年级学生小娜的杯子是透明的硬塑质地,在可旋紧的盖子中间插着一根直通杯底的吸管,与婴儿使用的奶瓶颇为相似,她每天都带着这个杯子上自习。尽管用吸管喝开水有被烫伤的危险,但这种杯子仍然是近年在大学生中最流行的。
镜头二:上午第一节课刚刚结束,走廊里乱哄哄的,学生们大声谈笑着,坐在靠窗边位置上的男生小刘仍然埋头读书,并且不时发出笑声,对于嘈杂的环境置若罔闻,他手里的书中画着一些花花绿绿的图案,封面上写着——《城市猎人》第18集,作者北条司。这时候后面的同学喊他:“哎,那本漫画看完了没有?下节课借我!”镜头三:女生宿舍619室,墙壁洁白、桌椅崭新。在靠墙角的一张床上,一个大大的“加菲猫”玩偶靠在枕头旁,在邻近的床上,还有长毛的大耳朵兔子、穿水兵服的小狗、会摇头的狮子以及一个精致的“芭比娃娃”。床边桌脚,“kitty”(猫)等卡通图案随处可见。
镜头四:新生小柳手拿搓衣板,望着泡满衣服的水盆不知所措。他转头问身边刷牙的“兄弟”:“老三,用洗衣板是从上往下搓,还是从下往上搓?”“大概是从上往下吧。”小柳没有办法,紧握着湿衣服,手臂僵直的上下“运动”,不一会儿,双手被蹭得通红。
学生:我爱“幼稚”我怕谁除了漫画书之外,广告专业的小程对绒毛玩具、卡通T恤几乎无所不爱,而且她还是个遥控车迷,她经常在学校里拿着控制板操纵心爱的遥控车。说起这些让大人们觉得很幼稚的东西,小程“陈述”了众多的理由:“谁规定大学生不能玩玩具?到我们寝室看看,每个同学床上都摆着自己喜欢的玩具,有的是自己买的,有的是别人送的。小的时候喜欢,但是没有;现在什么样式的都有了,弥补了我们的缺憾。躺在床上抱着或者拿它们当枕头很舒服。心情不好、压力大的时候,看看这些可爱的东西或者打两拳发泄一下,真的感觉轻松多了。至于卡通书,虽然我不太喜欢,但很多同学还是挺爱看的,我也承认,那里边的画面很漂亮的,情节生动,有生活气息。”第一次离开父母的照顾,独自打理自己的生活,进入大学一个多月的小程已经克服了最初的手足无措,尽管如此,19岁的小程干起活儿来还是有些笨手笨脚。“实际上我特别希望能在大学里提高一下自己的自立能力。以前在家的时候没有机会,我父母总是说我的任务就是学习,别的一律不用操心。到了大学以后我发现,很多同学都和我一样,基本不会干家务,提起洗衣服就头疼,不少家在沈阳的同学占‘地利’之便,每到周末就把脏衣服打包拿回家让父母帮忙洗。另外,买东西也没有经验,不会辨认真假。老师说我们不‘立事’,有时候自己也觉得难为情,但不能全怪我们,以前没有机会接触这些东西,只能靠以后慢慢锻炼了。”
辅导员:学生应该尽快“长大”据辽宁大学文化传播学院的一位老师介绍,现在的新生和前几届的学生相比,在言行及心理上确实有些不成熟的表现。他们入校时,有一些应该自己独立完成的事也要找老师帮忙,每次去学生宿舍检查,都会遇到一些尴尬的场面。例如有的男生,一次买十双袜子,开始每天穿一双,穿脏了后往床底下一扔,等新袜子穿光了,再从床下找一双看起来不算太脏的穿上,如此循环,等到实在没有可穿的了,就打包拿回去让家长洗,或者用学校的投币洗衣机洗。家长对他们也不放心,害怕自己孩子不能适应住校生活。
更让人担忧的是,现在很多学生比较浮躁。他认为,造成大学生中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很多,包括个人的、家庭的,以及一些社会原因。由于他们已经习惯了中学时的生活方式及思维模式,“大一”作为一种过渡时期,受新环境的影响,必然会出现这种现象,而到了“大二”以后,这种现象就会有所改变了。但来自考研、就业以及社会上的其他一些问题也会给他们带来新的压力,如果不能及时解决,势必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这位老师认为这种现象对他们的成长是不利的,提高他们的自理能力、摆正自己的心态对于现在的生活和以后走向社会都是很重要的。作为老师,他们很希望看到这些学生早日走出误区,尽快成长起来。
心理医生:根源在于家长对儿女“过保护”针对如今大学生种种“孩子气”的表现,中国医科大学心理卫生医院的秦晓霞副教授认为,根本原因在于家长对儿女教养过程中的“过保护”。秦医生说,从字面上不难理解“过保护”,即家长对儿女的爱护超过了正常的程度。总的来说,现在的大学生很早就背负上沉重的学习任务,为了保证他们的学业,望子成龙心切的家长会包办他们学习生活以外的事情,很多家长甚至向儿女保证“只要学习好,别的什么都不用操心”。所以,家长们对于大学新生的“少儿化”根本没有放在心上,他们多数觉得只要孩子“有出息”,生活上的不能自理总是“慢慢会好的”,而“奶瓶”和漫画也不过是“小事一桩”罢了。
在这种过分的“爱护”之下,孩子们的成长空间被严重地压缩,如同将一棵树苗种在花盆一般,它的高度、茁壮度都会受到空间不够的影响。除了学习之外,孩子接触不到社会,没有机会学习生活技能,无法感受成功与挫折,心理成熟度不足,造成适应社会的能力减退、难以承受失败等等。卡通或者漫画恰恰为这些在面对社会、现实过程中感到手足无措的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完美的“心灵避风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