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复旦大学蔡晓月等数位研究生所作的一项调查表示,多数本科生渴望研究生出任“课程助教”,以此弥补导师制度现有缺陷,同时这一愿望也得到了研究生的认同。
调查发现,在复旦大学理科的试验课上,就是让研究生来上本科生的化学、物理等试验课的,所以这种做法其实在一些高校已经存在。而文科的课程,助教往往仅限于批改作业,对于学生指导方面的工作几乎没有,这样就浪费了研究生助教的资源。调查指出,复旦大学文科热门专业的专业课都要有100个左右的学生,一个老师难以应对,很容易造成“满堂灌”的局面;同时老师也没有精力充实自己的教学素材,造成课程内容老化、没有实践意义。
而在众多的本科生看来,由于现在高校本科生数量众多,因此较多学生都对现有导师制度存有一种“有名无实”的感觉。他们都希望研究生出任“课程助教”,强化学生的导师制度,增强导师对于学生的引导作用。
配合调查,记者又采访了数位大学生。上海大学本科生小袁告诉记者:“研究生助教可以利用比较先进的教学方法,而且我们和他们年龄相近,专业相近,交流比较畅通。”而复旦大学四年级的李同学则表示:“不光是学习方面,我们参加社会实践、科技创新、职业发展、小班讨论等都可以得到他们的指导,由于他们都是过来人,因此很实用,能够间接影响我们对于未来的规划。”
几位高校资深教师对此的看法是,助研的辅导范围局限在某一个课程,这样更有针对性,不会分散精力,这一点对于100多学生一个辅导员或导师是难以做到的,辅导员或者导师都不可能在各个课程上都有见解,应付这么多的学生,克服现在导师很忙无法辅导的弊端。更何况,对于研究生助教而言,他们也因此增加了教学经验,强化了自己的专业知识,减轻了任课老师的负担。总体看,“课程助教”的意义在于把“虚”的导师制度,落实到了“实”的研究生助教+任课老师制度。
|